□本报记者 俞圣威
说了你还别不信,“娘子军”撑起了江山市家庭农场的“半边天”。
截至目前,江山市共培育发展家庭农场508家,其中女性当家的农场133家,评定江山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6家,女性农场主竟占了11家。“女性从事农业多数是为了解决农家‘口粮’之需,而江山市家庭农场的‘娘子军’善经营、懂管理、肯吃苦、有魄力,已进入了集约型、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领域。”江山市农业局局长江勇说。
天性爱美“拈”花草
尚未踏入花之语家庭农场,扑鼻的花香伴着清新的歌声,已经向记者表明,这个家庭农场属于一位女主人。“来来来,先坐下喝杯花茶。”农场主姜小芳从花丛中走来,道路两旁修剪整齐的“花海”已经很好地诠释了她的性格:追求品质、一丝不苟。“你们来晚了几天,花之语家庭农场的首届相亲会刚结束,现场还促成了两对呢!”从姜小芳的话中,记者似乎还能感受到“双11”的余温。仔细欣赏姜小芳的“杰作”,到过不少花卉基地的记者也掩饰不住惊讶:这里的鲜切花品种十分齐全,随便摘几个品种扎起来,就是一捧漂亮的礼花。原来,这是姜小芳的经营理念——把基地打扮成一个大型花店,以花卉采摘游带动消费。
“水果、蔬菜都能搞采摘游,花卉为什么不可以?”姜小芳告诉记者,200多亩的花卉基地里,玫瑰、百合、非洲菊、雏菊等品种齐全,每天都有30几名工人修剪鲜花,“游客来了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哪有不心动的,要不采花回去,要不就留下来喝茶、吃饭。”姜小芳说。
据姜小芳介绍,花之语家庭农场现年产非洲菊等鲜切花4000多万株,年产值近1000万元。从单纯批发鲜花到休闲观光,姜小芳仍在探索。“这几天自己动手调配花茶,接下来打算做鲜切花深加工,比如袋茶、点心等。”
“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很给力,这里的沟渠、滴灌设施都是政府帮着建起来的,今年如果能评上江山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还有10万元的项目补助,打算利用这笔钱建一个冷库。”姜小芳说,女人对花有一种天生的喜欢,之前,只是凭兴趣从事农业,没想到越做越顺。
白领扛起米袋子
有过10年大公司从业经验的林项霞,看上去非常精干。“父亲从1994年开始种粮,但效益一直不好,尽管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到2010年已经有6000多亩,但除了人越来越操劳以外,收入依旧平平。”看着父亲日渐衰老,林项霞的创业心被激发了,她毅然辞职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种粮接力棒。“去年,我们农场3200亩地,产值达800万元,纯收入150万元,今年预计产值超过1000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林项霞女承父业,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
“以前有项目也不敢让老林报,等他整理好材料,项目都已经申报结束了。”江山市农业局的姜仓录说出了老林的尴尬——文化程度低、不懂经营、不善管理,“现在好了,项霞家庭农场俨然是一个现代企业。”姜仓录放下了心。
据林项霞介绍,为加强管理,农场雇了3名大学生,分别掌管财务、项目申报、材料整理。同时,实行片长制,把3200亩土地分片区管理,每个片区落实一名责任人。“每个片区都有任务,完成任务后,超额部分进行提成。”林项霞说,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产量高的片区,亩产达900公斤,收入高的片长,年收入达15万元。
经营方面,项霞农场已经注册了“幸福乡村”等四个大米品牌,一条日产60吨大米的加工流水线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大米,“农场有200亩地专供有机大米,全部通过订单销售。这几天,上海一家网商也主动来联系,希望与我们合作,今后打算建立自己的网店。”林项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国际梦想在江山孵化
伍玺晓的梦想,就是在江山种出国际型芦笋。
42岁的伍玺晓,做过电脑耗材和服装生意,如今投身农门。此前,江山几乎没有农业主体涉及过芦笋种植,对她来说,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
找资料、下地,看文献、下地,参加培训、下地……伍玺晓跌跌撞撞地干了两年,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家庭农场的模式更适合搞现代农业,既能按照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又有助于推进农场设施化。”伍玺晓说。
如今,伍玺晓的繁绿家庭农场共有180个单体大棚和5000多平方米的连栋大棚,应用肥水一体化微蓄微灌技术,芦笋大部分出口日本,还销往上海、福建、杭州等地。不过,伍玺晓也有担忧:“投资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女人,有时候也想过放弃。”“好在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伍玺晓说,“蔬菜办的人常常到我这里指导,以前听到农药名称头都晕了,现在基本上都懂了。”
江山市农业局蔬菜办主任吴增军告诉记者,蔬菜办对伍玺晓一直是“特殊待遇”,“女性从事农业本来就不易,而芦笋产业在当地几乎空白,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助农场。”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伍玺晓的家庭农场在孵化、在成长。
支撑农场“娘子军”的不仅是梦想,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农业部门的帮助、农技人员的指导。
江勇告诉记者,江山市对家庭农场“关爱有加”,在用地用电、设施农用地等多方面,都实行乡镇全程代办,部门集中审批;家庭农场的种植、养殖以及粮食烘干、茶叶加工机械用电,都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财政扶持奖补政策方面,除项目补助外,每年评选20家左右江山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的,奖励10万元;江山市每年还安排1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的贷款贴息,安排3000万元政银合作资金,放大5倍,专项用于农场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培育家庭农场,是江山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会让它们成为江山农业的最亮点。”江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