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卢艳
近一个月来,省海洋与渔业局派出的8个助渔增收服务组共走访了11个市、22个县(区)、55个乡镇、71个村,与110多个渔业主体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了解渔农户实际困难,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其间,服务组还向当地渔民赠送了技术书籍,开展了现场指导,初步达成6个意向帮扶项目,落实100万元意向帮扶资金。
根据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农口系统“助农增收服务行动”的统一部署,我省渔业部门以促进渔民增收、渔业渔村经济发展为主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期制定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助渔增收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共组成8个服务组,每组均由局领导带队,抽调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分别确定2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确定1-2个乡镇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基层,指导帮助渔业灾后重建、秋冬生产以及特色渔业和渔村二三产业发展,努力确保全年渔民收入实际增长9%以上的目标。
(下转D2-3版)
(上接D1版)
指导抗灾救灾。今年我省渔业产业经受“菲特”强台风等灾害侵袭,部分已建渔港在此次台风中受损严重,沿海多地养殖设施受损,鱼苗和成鱼外逃,损失惨重,各地灾后重建呼声很高。在玉环、南浔等地,服务组查看了坎门渔港防波堤和各地养殖企业此次受灾和重建情况,并宣讲了抗灾生产技术,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制订水产技术方案、科学开展渔业生产自救,帮助组织池塘修整、渔港除险加固,做好水产苗种等生产资料调剂,进一步强调了水产品疫病监测和预防工作重要性,要求严格做好消毒灭源工作,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服务组还表示,将对各地上报的渔港台损修复方案及时组织专家评审,并会同省财政厅尽快下拨渔港设施维护有关专项资金,尽可能降低对渔船安全避风的影响。
推动挖掘潜力。服务组针对各地实际,帮助渔业经营主体应用提质增产、节工省本技术,指导秋冬生产;组织“订单”渔业,搞好水产品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渔民持股,加大扶贫开发、金融支持、渔村改革试验力度,盘活渔村资源;鼓励发展水产加工业、渔家乐、电子商务、渔村服务业等新型业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在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在海宁市许村镇,袁氏生态甲鱼养殖场负责人袁妙土向服务组“倒苦水”,原来因缺乏有效又系统的市场信息,该场今年有生态养殖商品甲鱼15万斤,但目前只出售了1万斤,其它全部存在塘内,而且销售价格也低,生态养殖4年的甲鱼塘边售价只有50元/斤。服务组建议袁妙土要注重品牌打造,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同时表示,今后将多多提供宣传推介平台,着力打造区域品牌,为渔民增收做好服务。
帮助解决难题。“急渔民之所急、想渔民之所想”。服务组所到之处,走进渔户、专业养殖大户、家庭渔场、渔业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围绕渔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解决渔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安全饮水、农房改造、渔业贷款、养殖互保等实事。走访期间,有地区反映,水产养殖本身产生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特别是温室甲鱼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其尾水中的高氮磷等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凸显,反过头来制约了养殖效益提升。就此问题,服务组表示,目前我省根据“治水促转型”的工作要求,正积极研究推进水产养殖特别是甲鱼养殖的温室整治和生态化改造问题,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现有的水产养殖户实现尾水、尾气的达标排放,同时,大力扶持和推广生态化养殖,如稻田养鱼、洁水渔业、设施渔业中的循环养殖模式等,在提高渔民收入的同时减少渔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渔业在渔民增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正能量。
此外,服务组还将收集到的关于加强渔业互助保险扶持、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健全渔民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带回研究,作为助渔增收的重要课题,加以推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