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晚稻收割季节,温岭市粮食生产又迎来丰收季。据该市农业部门统计,2013年,温岭市种植早稻81409亩,平均亩产444公斤,总产36146吨。与去年相比,面积增加19391亩,增幅为31.3%;单产增加6公斤,增幅为1.3%。全市晚稻面积18.9万亩,比上年增0.7万亩,增幅3.8%。预计连作晚稻亩产450公斤,单季晚稻亩产500公斤。早稻和连作晚稻单产均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单季晚稻受“菲特”强台风影响,比去年稍有减产,但也高于其他年份。据悉,近年来,温岭市水稻面积和总产逐步回升,除了政策补贴的拉动,关键还在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单产和效益的增加。2013年,据悉,温岭市在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中,除了在技术、资金、组织三个方面提供保障以外,突出抓好四项工作。
突出办方示范,深入推进创建活动
按照省农业厅有关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着力推进示范方建设,培育典型,以示范引路,典型带动,推动面上工作。今年,温岭市在全力抓好泽国镇整建制推进的4个万亩片和另外6个省级以上示范片建设外,还在全市建立县本级百亩示范方43个,总计示范面积达8.3935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31.1%:其中早稻示范方23个,面积2.63万亩,占早稻面积的32.3%;连作晚稻示范方8个,面积1.301万亩,占连作晚稻面积的26.1%;单季晚稻示范方22个,面积4.4625万亩,占单季晚稻面积的31.1%。示范方内品种和技术统一、规范,增产措施到位,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其他田块,较好地带动了周边其他种植户的种植水平。
突出高产攻关,激发创建积极性
大力开展示范竞赛活动。温岭市每年选择16个实施情况、产量水平和辐射效果好的示范方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4个,每个补助5万元;二等奖8个,每个补助3万元;三等奖12个,每个补助1万元。同时对示范方内的高产攻关户,开展高产攻关竞赛活动,根据产量高低,每年选择24户高产户进行奖励,一等奖4个,每个补助2万元;二等奖4个,每个补助1万元;三等奖8个,每个补助5000元。今年,该市除了对示范方创建每个补助5000元外,仅用于示范和高产竞赛的资金就达70万元左右。示范和高产竞赛活动,对激发创建和高产攻关积极性十分有效,2008-2010年,很多农户对高产创建还不十分了解,得奖的高产农户数量不多,2010年后,得奖农户范围年年扩大,且农户参与积极性普遍提高。
突出“两级”培训,推进技术应用
温岭市在高产创建活动中,除抓好技术落实外,还重点抓好“两级”培训工作。市级成立了“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专家组”,由温岭市粮油首席专家任组长,各镇成立“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技术指导组”。市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督查等工作,镇级指导组负责实施组成员和示范方内种植户的培训工作。通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确保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在示范方内覆盖率100%,同时指导农户把握好、落实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湿润灌溉和单季晚稻“五改”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落实,努力提高示范农户种植水平。
突出模式创新,提高种植效益
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水稻生产出现滑坡,其根本原因是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种粮亩效益仅500-600元,为蔬菜、瓜果的五分之一,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十分之一。粮食在与葡萄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粮经争地”中始终处于劣势。在尊重农户自由种植权利前提下,想稳定粮食生产,唯有因势利导,提高种植户的整体种植效益。温岭市在全面分析西兰花、叶芥菜、蚕豌豆、鲜食毛豆等作物种植特点、季节分布后,因地制宜,创新栽培模式,提出“早稻-西兰花、叶芥菜”和“蚕豌豆、鲜食毛豆-单季晚稻”种植模式。针对种粮大户和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缺乏信息交流,造成部分农田利用率较低、部分农田季节性闲置等现象,市里要求各镇建立农田季节性流转服务中心。在各生产季节,由服务中心统一将信息通过农民信箱发送到种粮大户和经济作物种植大户手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鼓励农户将手中农田开展季节性转包,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同时,通过办方示范,加大了辐射效果和推广力度,这样既不影响经济作物的发展,也促进了水稻种植面积的稳定发展。在松门、箬横、滨海、新河等冬菜主要种植区,形成了该市最集中的早稻主栽区。据统计,今年这四个镇早稻面积达6.9万亩,占全市早稻面积85.2%。如松门镇,早稻面积由2008年的1508亩,增加到今年的14874亩,成为全市主要早稻种植区之一。在石桥头、温西、坞根等蚕豌豆、鲜食毛豆种植乡镇,形成了“蚕豌豆-单季晚稻”连作区,今年这种模式应用面积6.8万亩,占全市单季晚稻面积的49.1%。 温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