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湖州南浔区双林镇七星桥村的百亩“生态农业试验田”,看到那里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弯了腰,一台收割机正在田头收割稻谷。
一个多月前,笔者曾探访过这片稻田:当时正值农忙时节,看不到农民忙碌田间除虫喷药的身影,但见青蛙从稻田间跃起,碰得沉甸甸的稻穗摇晃得厉害;远处传来鸭子“呱呱”的叫声,一派悠闲的田园景象。原来,这块稻田主打的是“生态”招牌,而这些青蛙和鸭子,正是稻田的“卫士”。
南浔区植保站副站长姚学良给笔者释疑:这块稻田创造性地采用了“稻田套养鸭(蛙)、路边种上花(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措施,培养和吸引害虫的天敌,代替施用化学农药;同时利用鸭粪等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回归生态种植,形成了一派“田畴沃野,晚稻飘香;阡陌之间,蛙跃鸭鸣”的田园风光。
这片稻田三面环水,地理环境相对独立。每年7月到10月,是晚稻施用农药的时期,但这片稻田“特立独行”:今年7月中下旬开始,农民在近处的30亩稻田里投放了2000多只青蛙,远处的70亩稻田放养了1200只绍兴麻鸭,依靠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此外,还在稻田周围种植芝麻、大豆,吸引稻田害虫的天敌;稻田旁安置了寄生蜂箱、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设施。
“一般来说,晚稻从种植到收割,需要喷洒六七次农药,我们这里在8月底之前一次农药也未施。”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的农艺师黄水荣介绍道。由于这是第一年试验,青蛙投放密度不够,因此9月初喷洒了一次农药;放养麻鸭的稻田则做到了完全不喷洒农药。
姚学良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和生态账:“喷洒农药每亩成本约为150元,还会造成空气、地下水和河流污染;生态种植投入小,产出的稻米更绿色环保,也减少了杀虫剂对生态的破坏。今年这批鸭子‘退役’后,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卖掉,由于吃得纯天然,又在田间不断运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呢。”
由于生态稻田需要给鸭蛙留出充足的空间,因此没有采取一般水稻的密植方式,产量与普通稻田比也就相对略低。上次笔者来探访时,依照水稻当时的长势,工作人员预计每亩产量在400至500公斤。“这个目标顺利达成了,每亩500公斤,大丰收。”黄水荣笑着对笔者说。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和当地植保站多次取样调查结果显示,这里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低、稻飞虱密度低、纹枯病发病率低,生态防治初见成效。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的祝增荣教授曾这样描述:“大花六道谋长效,芝麻开花节节高;鸭蛙护稻治害虫,生态工程七星桥。”
杜博 冯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