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叶波
本报讯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开化县华埠镇旭日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态村呈现在眼前:宅边路旁满目绿色,空气清新,村容整洁,令人心旷神怡。该村共有7个自然村,482多户、1536多人,自2006年开始陆续建了一批户用沼气池。今年初,该村又加大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入户推广力度,使得沼气建设更上一层楼。截至目前,全村共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6个,沼气入户率达100%,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沼气村,还荣获“衢州市级生态文明村”称号。其实,像旭日村这样受益于沼气建设而让环境变美的生态村,在浙江农村随处可见。来自省农业生态能源办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今年全省新增沼气用户10649户,全省沼气用户达21.5万户。
沼气改善农村生态农民生活
这几天,在苍南县龙港镇余北村内,专业施工队正在进行沼气输配管道铺设和沼气灶具安装。余北村村支书余作佑告诉记者,在县农村能源办的帮助指导下,今年上半年村里建造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供给村里50多户农户使用,村民们普遍反映很好,用气稳定。由于沼气产得多,还有多余,最近又扩大供应范围,增加用户70多户。余北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是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该项目依托苍南县宏展生猪养殖公司建造了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让全村农户受益非浅。
余作佑开心地说:“由于老沼气池损坏,原来养猪场排泄物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邻里关系,下游村民意见很大。现在利用修缮后的沼气池处理猪场排泄物,对产生的沼气、沼肥进行了综合利用,既发展了循环经济,又美化了环境,有沼气真好。”
苍南县农能办负责人介绍,光这一个沼气工程项目,就让村里120户、500多人受益,每年可为当地村民节省能源支出10多万元。
省农业生态能源办有关负责人说,沼气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减少面源污染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算,“三沼”综合利用可实现每户农户每年节本增效1200元。沼气不仅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改良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成为广大农民走向清洁、卫生、健康生活之路。
多措并举推进沼气工程建设
省政府在《关于积极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以沼气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广高效、经济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今年新增万户沼气用户被列入省政府十大实事之一。
为及时完成万户沼气建设任务,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省农业厅专题研究部署,指导督促各地制定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县、乡(镇)、村、户。
与此同时,各地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沼气入户工作。杭州市根据不同的工程建设条件和服务需求,形成了三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沼气推广应用模式:在临安、淳安等山区,推广应用户用沼气池模式;在建德、富阳、桐庐等地,推广应用养殖小区或养殖大户沼气联户供气模式;在萧山、余杭等地区,推广应用大中型养殖场沼气集中供气使用模式。今年,全市新建成农村沼气用户1367户,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开化县则以项目为载体,在推进户用沼气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快沼气入户,今年已建成沼气集中供气工程9个,新增沼气用户1160户,全县累计沼气用户达11172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2.77%,农村沼气普及率居全省前列。嘉兴、金华等地以水域环境养殖场污染整治为契机,推进沼气工程建设,新增沼气用户1479户。
在推进沼气入户的同时,各地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沼气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今年,省农业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浙江省农村能源开发利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扶持力度;各地也出台相应政策,提供政策资金保障。衢州市安排1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对各县(市、区)农村沼气建设补助;海宁市对于单池容积在15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建设,给予每立方米100-180元的财政补助,镇(街道)按市补标准1∶1配套。
在确保新增万户沼气用户建设进度的同时,省农业厅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截至10月底,全省新增沼气用户10649户,占总任务的106.5%,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年内要新增百万受益农户
省农业厅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未来三年,我省要实施环境生态化专项行动,全面深化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推进生物质能、浅层地热能、太阳能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扩大沼气集中供气发电,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三年内,全省要新增沼气池容30万立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60万平方米,创建清洁能源示范村200个。
据省农业生态能源办介绍,到2015年,全省要建成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100个、清洁能源示范村200个、沼肥利用面积100万亩、新增受益农户10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