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专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水乳交融

成就温州的美丽乡村梦

  走过一条30多米长的铁索桥,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古民居,依山傍水,立岸而建。傍晚时分,星灯点点,婉若世外桃源。潺潺溪流,穿涧而过,一弘碧潭,清澈见底,令人忍不住想嬉水一番……这是永嘉县岭上村的真实写照,也是温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缩影。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之后,温州市积极开展“千百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截至2012年底,温州市已完成3919个村庄环境整治,已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20多条、精品村100多个、特色村150多个,像岭上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温州已经越来越多。
组织领导 优化布局
  “脏乱差”曾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写照,温州的农村也不例外,虽然温州的农村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闻名于世,但环境却乏善可陈。不过,这已是过去式了,现在的温州农村已加快脱胎换骨的步伐,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祥和的景象。
  温州市于2011年按照构建1650(即温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目标,建设1个中心,6个副中心,一定数量的人口3万以上的区域性中心镇)大都市要求,着力探索在城乡发展差距大,村庄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的条件下,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大力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编制中心镇“1+X”规划,提高中心镇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功能集成能力,优化城乡人口、产业、公共设施的布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截至2013年9月,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规划编制,明确县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重要节点和建设时序及保障措施。坚持“四策合一”,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中心镇搬迁,截至7月底,各县(市)2013年新开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441个,65630套,建筑面积936.88万平方米,新增农房集聚率2.89%,合并城中村改造完成的农户数后,累计新增农房集聚率为3.59%,加快缩并自然村、搬迁空壳村、偏远村、改善保留村、重点提升中心村。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美丽乡村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二是优化工作载体。与“六城九市联创”、“三个100%”、“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双清行动”、农业“两区”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幸福社区创建、旅游发展“十百千”建设、“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等20多项工作载体有机结合,使美丽乡村建设得到全面深化。
  在财政方面,各县(市、区)明显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11个县(市、区)共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16.46亿元。
美化环境 传承文化
  走进乐清市清江镇北塘村,抬眼望去是清水绿树,扑鼻而来是金桂飘香,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北塘村,还是一个乡间小路伴农户,泥坑水洼到田头的落后小村庄。2008年开始,北塘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积极开展了美丽新农村建设。5年来,共修建道路31条,总长约11550米,全村各段道路均安装了路灯,村里绿化面积达2.6万平方米,使整个村子犹如环抱在绿色森林中,舒适、自然。
  环境的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为夯实农村环境基础,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自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千百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每家每户都想办、一家一户办不了的迫切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初步估计至2013年底,可完成4311个村的环境整治,剔除城中村和近期搬迁村外,实现整治村完成率达90%以上。为了保护好温州500万人大水缸,文成县、泰顺县截至2013年7月底,拆除畜禽养殖户1294户,拆除养殖场42.83万平方米,原计划5年的畜禽养殖整治工作任务,已提前三年半基本完成。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个盆景”,也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在温州,有不少乡村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培育现代文明,是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魅力和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
  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仙清公路西侧,为李姓聚居之地,始建于公元955年,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经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制米酒、永昆戏……每当正月十五,苍坡村家家户户还要扎“鱼灯”,游人点上“鱼灯”,放到水中,寄托吉庆有余的愿望,更是当地一种古老的风俗。而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民俗风情,成了现代人休闲度假时开怀娱乐的节目和了解历史与民俗的窗口。
  目前,温州市已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百村千处”工程,确定具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的村落146个,其中古建筑村落106个、自然生态村落14个、民俗风情村落26个。其中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013年1-8月份,全市已投入2.4亿元推进53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其中续建23个、新启动30个。苍坡村近两年投入2000多万元,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实施古建筑修缮、展馆建设、环境整治、违章拆除、立面改造、部分建筑结构降层等,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服务 富裕村民
  村庄环境美丽了,村民生活富裕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丽乡村。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引导农村现代服务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农村来料加工业,这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三条途径,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今年6月底,温州市已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237个,面积27.8648万亩,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13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20个。2012年,温州市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11633人,营业收入8.97亿元;今年上半年,农家乐接待游客751.25万人、营业收入4.79亿元。
  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通过举办“四季柚”采摘游,带动了四季柚的种植和营销,2012年户均创收超过3万元;永嘉县岩坦镇暨家寨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通过整治环境发展农家乐,2012年农家乐营业收入达到120万元;总投资超6亿元的文成县天鹅堡小镇一期35幢欧式乡村住宅及养生度假酒店已于7月底结顶;投资25亿元的“刘基创意园”和“天圣山文化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即将上马······富裕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立足点,这一系列的数据向人们展示着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累累硕果。
  村民们富裕了,对农村的生活条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村民们对老年生活的美好期望,温州市正在有序推进养老项目建设,14个高档次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完成规划选址,投资额约17亿元,计划新增床位数800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约5000张。龙湾、平阳探索社会组织、专业团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试点,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主体化、多元化运行。另外,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2011年6月,温州市率先全省实现了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80项事权直接下放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并落实财力保障、制度建设、事权下放和资源整合,推进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