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鎏琰
秋风起,蟹脚痒。进入9月,也就进入了吃螃蟹的好季节。说起美味的螃蟹,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名声大噪的阳澄湖大闸蟹,而一向“低调”的南太湖毛脚蟹却很少有人知道。为改变这一局面,打响南太湖毛脚蟹品牌,做大产业,9月25日,湖州市举行了南太湖毛脚蟹推介会,上海、杭州等地的近百家餐饮企业和河蟹经销商参加了推介会。
湖州南太湖毛脚蟹历史源远流长,蟹文化丰富多彩,所产的毛脚蟹品质上乘,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但过去一直是“深闺人未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原本低调的太湖蟹华丽转身。“召开此次推介会,就是为了推进南太湖毛脚蟹的进一步发展,为湖州农业经济和消费市场的繁荣锦上添花。”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说。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毛脚蟹俗称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分布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毛脚蟹一般在河口半咸水域繁殖,6-7月间新生幼蟹溯河进入淡水后,喜欢掘穴而居,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秋天黄满膏足成熟后,又洄游到河口半咸海水水域繁殖。
产自湖州的南太湖毛脚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味美香浓,是湖鲜中的上品。唐朝诗人杜牧出任湖州刺史时,就曾作诗“越浦黄甘嫩,吴溪紫蟹肥”,赞誉太湖蟹;宋朝苏东坡在湖州任太守时,曾与名人丁公默共品太湖蟹,还留诗“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这足见南太湖毛脚蟹的美味。“毛脚蟹不但味鲜,营养更是丰富!”湖州市水产协会河蟹分会会长钱凤林告诉记者,毛脚蟹可食部分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毛脚蟹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
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
毛脚蟹不但为食中佳肴,作为药用
也有奇功: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
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过敏性皮炎,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预
防作用;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
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同时,
蟹又是儿童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
可以补充儿童身体必需的各种微量
元素。
现代研究则发现,蟹壳含有一种物质——甲壳质,从甲壳质提取的物质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质,动物实验已证实,该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好湖好水出好蟹
“好品质源于好环境。”钱凤林介绍,南太湖毛脚蟹的品质,源自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养殖经验。
一是地理条件优越。湖州北接太湖,湖区面积达到3192平方公里,湖面碧波荡漾,水浅底硬,水草丰茂,一直以来是河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水晶宫”。同时湖州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丰沛,空气湿润,十分适宜湖蟹的生长。
二是生态环境良好。湖州是我省唯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设区市,长三角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1%,水资源丰富,境内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生产条件养育了湖州人民。元代大诗人戴表元称湖州“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三是养蟹技术精湛。上世纪70年代,坐落在湖州市的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率先研究突破了用海水人工繁殖中华绒螯蟹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南太湖沿岸集中连片的毛脚蟹养殖基地近5万亩,养蟹技术也不断提高。当地还成立了由浙江大学、技术推广部门及合作社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河蟹养殖技术专家委员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
湖州市制定发布的地方标准《湖州南太湖毛脚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以“种水草、放螺蛳、混鱼虾”为南太湖毛脚蟹的仿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为其创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最天然的食物。
产业繁盛的秘诀
“近年来,湖州市按照‘规模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充分利用南太湖沿岸区域的水质、土壤、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形成了特种水产、茶叶、蔬菜、水果等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环太湖南岸发展河蟹养殖更是作为‘呵护太湖、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杨建明表示,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湖州市毛脚蟹产业发展已实现了养殖生态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和产品品牌化。
湖州池塘、漾荡星罗棋布,通过生态型标化池塘建设,达到了塘成方,路成网、水电配套,水深最宜的状态。在多家研究和生产单位的共同努力,探索了一条池塘生态养蟹的新路子。农技专家介绍,要适时合理地放养优质蟹苗,并混养青虾和鳜鱼,使蟹在与它们的抢食中保持灵敏性;在池塘中要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等多种水草,面积控制在70%;同时在池塘中放养螺蛳,为河蟹提供最好的鲜活食物,合理投喂玉米、小杂鱼等,施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为毛脚蟹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确保毛脚蟹黄满膏足。
在发展毛脚蟹产业过程中,湖州市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注重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引导业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毛脚蟹产业,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毛脚蟹养殖基地,1个以河蟹产业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2个省级河蟹主导园示范区和1个河蟹精品园区正在创建中。这些示范区主要集中吴兴区和长兴县的南太湖沿岸,涉及织里、八里店、环诸、洪桥、夹浦等10个乡镇,今年养殖面积发展到了5万亩。
近年来,湖州市充分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平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相继成立了湖州市水产联盟、湖州南太湖毛脚蟹养殖技术专家委员会,聘请浙江大学教授等作为技术支撑,为南太湖毛脚蟹技术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同时结合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在南太湖毛脚蟹养殖生产中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实现了全过程的标准化操作,为生产优质安全毛脚蟹提供了保障。
在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下,湖州南太湖毛脚蟹产业涌现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在本次推介活动前,主办方还专门组织进行了湖州市第一家南太湖毛脚蟹品牌专卖店——良华南太湖毛脚蟹专卖店揭牌仪式,而专卖店的经营者就是湖州近年来崛起的毛脚蟹养殖龙头合作社之一——湖州良华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杨建明告诉记者,湖州现有南太湖毛脚蟹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通过合作社规范运作,太湖蟹产业由以往单纯的养殖业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这些养殖主体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达到“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外观,同时加强养殖过程中投入品和太湖蟹成品的质量安全监控,至今在农业部和浙江省例行抽查中合格率达到100%。现南太湖毛脚蟹分别由南太湖毛脚蟹合作社按专卖店、批发、零售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不同的包装,产品销往香港和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大中城市。
“蟹行天下”志在必得
南太湖毛脚蟹味道好、营养好,产业发展又如此迅速,如何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它、喜欢它?除了品牌专营店,聪明的湖州人早就把目光瞄准了“网购”这个大平台。去年10月15日,湖州市政府与腾讯旗下的团购网站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今后,通过网购电子商务的方式,南太湖蟹将“爬”进全国千家万户。“这是一种新营销方式的探索,通过网购这种现代化的电子交易模式,用全国联网的快递业务将太湖蟹送上门。”该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购买到美味的南太湖毛脚蟹,而且货收付款,死蟹保证赔偿。事实证明,这种营销探索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去年为期两个月的团购活动中,团购网共卖出了价值1000万元的南太湖毛脚蟹。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延长南太湖毛脚蟹的产业链,拓宽南太湖毛脚蟹的市场,塑造品牌,提高销量,为农民创收,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更物美价廉的河蟹,达到双向利民的目的。
除了探索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当地还大力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加大河蟹品牌创建力度。吴兴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塘甸水产村是当地围养南太湖毛脚蟹闸蟹相对集中的地方,早在五六年前,村里就专门成立了良华河蟹专业合作社,为蟹农提供销售等服务。现在,蟹农只管生产,产品都由合作社出面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合作社还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目前我们的‘良华’南太湖蟹不仅销售到香港、澳门等地,还出口到东南亚一带,每年都要发几十个货柜车。”钱凤林说。
据了解,湖州现有太湖蟹注册商标16个,其中“漾荡”、“淼鑫”、“六公”、“良华”、“伍浦”等品牌已经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漾荡牌河蟹还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下一步,湖州将重点培育4—6个河蟹品牌,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营销,在全国主要消费市场的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或柜台,参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河蟹质量评比活动,打响湖州太湖蟹的品牌。同时,当地还将通过举办“河蟹节”、“太湖蟹品尝节”等方式,把湖州饮食文化和河蟹结合起来,吸引周边地区游客来湖州观光消费,逐步提高湖州太湖蟹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发展南太湖毛脚蟹产业不仅能促进湖州市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又能改善太湖水质。湖州市决定在滨湖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中,鼓励优先发展太湖蟹产业,计划到2015年,环南太湖区域内太湖蟹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实现年产值达到3.5亿元,让“湖州南太湖毛脚蟹”在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