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出自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叫作《园丁与导游》,在教师节当天被班主任老师作为一份特殊教师节的“礼物”,放到了微博上。在短短12个小时,这篇稚嫩却“见解独特、深刻”的作文,被网友转发了2万多次,评论超过6000条。
作文写在3张格子纸上。一开始,小作者就强调,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家一直都被反复告知:“老师像园丁。”为此,他提出了质疑:“园丁这个词,真的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在孩子看来,如果孩子是花草,老师是园丁,已经种在花园里的花草“命运都是已经安排好了的”,就像“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花草们只能被动地吸取养分然后长大,却“没有自己的想法”。
作者还建议用“导游”来替代“园丁”。因为导游仅仅是带领大家走进风景,去看风景,至于怎么看,看到了什么,各有不同。就像学习一样,“同样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简而言之,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是:园丁不适合用来比喻老师,因为学生不应该是被修剪的花草,只能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是导游,带大家看世间各种风景,并且让自己体会、自己领悟。
从字迹和语气上,可以看出,作者还是一名孩子,但文章的立意,写作的条理,让不少网友由衷地赞叹:“写得真好!”在网友们看来,此文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小学能有这样的文笔和创新意思,难能可贵”,“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小学生写的”。不仅如此,网友们更赞扬的是,这个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大流,不屈从于习惯和“绝大多数”,这些正是成长成才中最重要的品质。
也有网友大赞老师,在孩童时代,纯粹的小朋友们会说真话,说实话,但这些“枝丫”,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接受,进而鼓励这种精神。这位班主任老师能教出懂得独立思考的孩子,还能鼓励和支持他们,值得称赞。
(摘自《新快报》华静言/文2013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