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食用菌研究所推出的“毛芋//竹荪-水稻”模式,以种植毛芋为基础,间作竹荪为重点,接茬水稻为关键,形成经粮结合,水旱结合的周年复种轮作的菇经粮农作新模式。该模式有利增加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利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土壤水旱微生物的循环,提高农田肥力,减少环境污染等。
推广效益
“毛芋//竹荪-水稻”模式,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亩产值比原来单种毛芋提高11769.3元,利润 8782.9元,利润增638.6%。推广2928亩新农作模式,竹荪栽培免搭棚和木屑废料利用节省竹木材12883吨,相当于减少7806亩薪炭林的采伐量和减少施用145.8吨碳氢酸铵。经试验废菌糠还田种水稻,每亩可以减少底肥碳铵50公斤。
三大优点
一是利用毛芋田间湿润遮荫的环境栽培竹荪,提高芋行空间利用率,每亩净增竹荪栽培面积242平方米,每亩节省工人栽培竹荪搭荫棚的竹木材料和人力支出1250多元,仅此一项累计节省366万元。
二是通过接茬水稻使旱作好气性有害生物在水稻田嫌气条件下消失,有利于毛芋连作和继续套种竹荪。
三是竹荪用木屑作原料,出菇后菌糠作为水稻的肥料,既可以改土,又减少水稻肥料施用,防止菌糠污染。
科学原理
毛芋、竹荪、水稻都是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温度12—35℃,在生态环境条件相似和水源有保障的条件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这一农作新模式的应用偿试,特别是毛芋在长江南北都有广泛栽培,如能与竹荪间作,芋农增效非常明显。“毛芋//竹荪-水稻”的菇经粮农作新模式,多年来的推广示范实践证明:立地条件要求低,可操作性强,技术成熟,效果显著。若把其列入农业新模式、新技术,适当加以扶持推广,本模式短期内有望快速发展。我省约有毛芋面积30万亩,新模式为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林友红 李汝芳 陈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