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种植业

“桐琴蜜梨”为啥这样俏

  “今年蜜梨个大味甜,收购商纷纷上门抢着收购,每公斤售价比去年要高出0.8—1元。”日前,武义县桐琴镇蜜梨专业村甫上村党支部书记朱振明对笔者说。眼下正是各地蜜梨集中上市时节,甫上村朱子德夫妇种了7亩梨,没有请雇工,梨园全靠老夫妻两人自己管理、采摘,已经采摘销售的2.6亩梨卖了5.8万元,平均亩产值超2万元。
  我省许多地方生产蜜梨,但似乎武义的“桐琴蜜梨”格外俏销,而且卖出了好价钱,这当中到底有何奥秘?
原因之一:酒香还需勤吆喝
  武义县是全国三大蜜梨出口基地之一,“桐琴蜜梨”是该县拳头农产品。今年各地采购商纷纷上门收购,每公斤蜜梨收购价稳定在6元左右。
  甫上村土地多为山地,从1997年开始,村民在山地里试种蜜梨,全村20多户梨农种了50亩蜜梨,投产后成了他们的“摇钱树”。目前,这个300多人口的村子家家户户种蜜梨,面积扩大到300多亩,成了蜜梨生产专业村、武义县科技蜜梨示范基地。
  “‘桐琴蜜梨’名气大了,销路自然更好。”朱振明说,“桐琴蜜梨”有好销路,政府使出全力帮果农吆喝功不可没。近年来,县政府连续举办蜜梨节,还组织果农到杭州等大城市搞推介活动。2010年至今,武义县已连续举办四届蜜梨节,借此打造“桐琴蜜梨”品牌效应,提高“桐琴蜜梨”市场美誉度,提升、促进蜜梨产业发展。今年,武义县除了举办第四届“桐琴蜜梨”节暨名优农副产品推介会,还在全省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点销售。
  朱振明说,早些年“桐琴蜜梨”知名度不高,蜜梨主要靠梨农自己运到温州等城市销售。近年来,“桐琴蜜梨”名声在外,近的比如杭州、上海,远的比如广东、福建等地采购商争相找上门来采购,“桐琴蜜梨”销售半径逐年扩大,梨子现在根本不愁卖。
  笔者了解到,武义县桐琴镇今年出台了蜜梨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蜜梨基地。政策规定:凡在蜜梨产业提升规划区内连片新发展蜜梨10亩以上,在县财政每亩补助150元的基础上,镇政府对种植“翠冠”品种的每亩补助300元,种植“玉冠”品种的每亩补助400元,发展棚架蜜梨的每亩补助1500元。在未来3年里,桐琴镇计划新扶持发展蜜梨基地1500亩。
原因之二:少生优生品质好
  “桐琴蜜梨”果大皮薄,肉质细嫩,汁多爽口,许多水果采购商和市民品尝后赞不绝口。近年来,不少福建客商来到武义收购“桐琴蜜梨”,大批量运往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省份销售。一名福建采购商表示,“桐琴蜜梨”与福建建宁蜜梨相比,品质不相上下,在福建当地很好卖。
  武义“桐琴蜜梨”大规模种植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当初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种植理念,使得“桐琴蜜梨”口味由甜泛酸,吃尽苦头。1990年后,蜜梨出口形势滑坡,价格一路下跌,种植效益明显下降。许多果农对种梨前景失去信心,各地出现砍伐“伤心梨”现象,全县梨园面积逐年下降,到1996年已降至4106亩,萎缩40%以上。
  为提高蜜梨品质,重整武义蜜梨之雄风,武义县制订了蜜梨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蜜梨新品种、新技术,组建蜜梨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蜜梨矮化丰产栽培、疏果套袋、安装喷滴灌设施、增施有机生物肥料等技术。蜜梨种植户也开始转变种植观念,推行疏花疏果技术,使得蜜梨果形更加匀称,品质不断改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桐琴镇镇党委书记王志强说,蜜梨产业已成为桐琴镇最具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今年60岁的朱子德已有17年种梨历史。起初,朱子德种梨总是结果不多。后来,在镇农技人员帮助下,他学会了人工授粉、高接花芽等技术,梨子的产量、品质逐年提高。为提高蜜梨品质,甫上村徐美华改变以往的种植方法,对其中5.5亩梨树实行棚架栽培,疏花疏果,梨树实行“计划生育”后长出来的蜜梨大小相近,色泽均匀,十分畅销。“桐琴蜜梨”商标,经国家工商局批准,于1999年11月14日获得注册。1999年至2000年,武义县制订了“桐琴蜜梨”地方标准,并开始推广疏果、套袋技术。桐琴镇镇长张智祥表示,明年全镇将大面积推广棚架栽培、疏花疏果、梨套袋技术,为全县“桐琴蜜梨”标准化生产作出示范。
舒清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