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通讯员 祝忠伟
不久前,江山市碗窑水库库区的最后一户养猪户姜某拆除了占地53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至此,该市圆满完成了生猪养殖整规第一年行动工作任务,碗窑水库、峡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白水坑水库集雨区三大库区已再无生猪养殖场。
江山是我省养猪大县,年生猪饲养量200多万头,生猪产业产值占该市畜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养猪业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显现。为切实加强生猪养殖管理和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猪养殖业科学健康发展,该市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布局适养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将生猪年饲养总量控制在150万头以内;2014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的关停转迁;2015年生猪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生猪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削减15%以上。
据江山市生猪养殖整规办公室统计,截至7月底,该市已完成生猪养殖场关停转迁评估647个,其中494个生猪养殖场已拆除,面积达11.4万平方米。而碗窑水库库区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所有养殖场关停转迁这一目标。
“整规生猪养殖,绝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还必须通盘考虑,做好‘加法’。”江山市农业局副局长王裕明说,一方面该市从源头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生猪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如鼓励在适养区发展大型生猪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大力推广“猪—沼—果”、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农牧结合的生态化养殖模式;对于排泄物治理,要求生猪养殖场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对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督促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建设以乡镇为单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公共处理设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农业部门将在加快猪场关停转迁进度的基础上,继续联合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对退出生猪养殖的农户实行转产转业免费培训和就业推荐,引导农民产业转移。”王裕明说,“今年以来,市农业局已在碗窑库区举办了5期转产技术培训班,免费为原生猪养殖户提供土蜂养殖、山地蔬菜种植、猕猴桃种植等技术培训。”“加法”正在实实在在地加到养殖户身上。“种植猕猴桃,收入也不差。”张村乡先锋村村民王岳饲养的最后一批生猪刚卖光,准备一心一意种植猕猴桃。50岁的王岳养猪多年,原有存栏生猪400多头、母猪40头,一年收人可达10多万元。两年前,王岳扩大经营范围,承包养殖场附近的山地种起了猕猴桃。今年决定关停养猪场后,他干脆将猕猴桃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亩,并套种了茶叶,由养猪大户转身为果农。“等过些时候,前些年种的猕猴桃就可以采摘了,亩收入也有几千元。”望着满山的猕猴桃树,王岳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