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徐琳 程益新
浙江,省以江名,“浙”与“江”两字又皆从水,但就是在这里,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如今人们正饱受着缺水的煎熬。据省防指统计,截至8月12日16时,因旱饮水困难人口61.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大牲畜11.4万头。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浙江人血浓于水的真情喷涌而出。本报记者近日来到新昌、临海、余杭、临安等地,看到了一幕幕因水而令人动容的画面,如一口甘泉,沁人心脾。
与旱情赛跑,山村上演“水接力”
过去,新昌县的外婆坑村因为贫穷,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这几天,这句话又被嫁到村里的外来媳妇小王拿出来调侃,“后悔煞了,确实不该嫁到这里,已经10天没有洗澡了。”8月12日,记者来到新昌,得知外婆坑村由于高山水源枯竭,生活用水告急。
村支书林金仁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对水源严格控制,专门安排两个人管水,三天一放,只能基本保证饮用。起初,村民们通过相互借水来解决基本的生活用水问题,可到了后来,家家户户都缺水,村民们只能出去寻找水源。
“外婆坑村的下游是坪桥村,尚有溪流,村民便自发地前去打水。”林金仁说,现在村里是互帮互助一条心:有大桶的人家多跑几趟,打水回来了分给左邻右舍;有三轮车的人家当起了免费搬运工;体力好的村民,帮助老弱病残……
村民林长大今年87岁,老伴83岁,子女长期在外工作,但他们的饮用水从未断过,上周六,林金仁便挑着两只塑料桶,装了30公斤水往他们家里送。类似的接力一直在村里持续着。
小王告诉记者,前面是玩笑话,她跟婆婆两个人在家带孩子,多亏了村民的帮助,她家里还有水可以给孩子擦擦身。
而就在记者发稿之时,林金仁来电说,绍兴市、县两级妇联的送水车已经到了,满满的6吨水,让村子再次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相距200多公里外的临安高虹镇大山村林家塘自然村,也有着一场特殊的送水接力赛——8月9日,上海人丁贵到这个有名的农家乐村避暑,却遇旱情,于是,他的SUV汽车充当了运水的主力。“每天起早到下游装几桶水回来,跟游客一起用,喝喝水、洗洗澡够了。”丁贵告诉记者。
让大山村村支书林晓宝感慨的是,如此旱情他竟推不掉客人,“现在有人打电话预订房间,我都尽量推掉,告诉他们没水。但他们还是上山了,而且还备足了好几箱矿泉水,自己喝,也给村民家里送”。
浓浓的真情,就是最甜的水
杭州余杭区黄湖镇王位山村海拔700多米,其中的高村自然村严重缺水。村民葛文德成了大家的救星——他家有一口小井,周围10多户村民这段时间全都去他家打水。由于打水的人太多,井水已见底,现如今葛文德自己也成了缺水户,“你说都是邻居,能一个人藏着水吗?”葛文德憨厚地笑了,他最后悔的是当时没有打一口深井。
不过,类似的情况或许马上就会有转机。“这两天凌晨4点就起床了,等着施工队过来打井。”8月13日上午,村民赵远高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打井口,他要做王位山村打深井的第一人。
他的边上,卢围军等5人早已汗流浃背,他们从早上5点多开始作业,一直要忙到中午11点,短暂休息后,下午1点继续开工,直到天暗下来看不见了才收工。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3天。
胡孙洪,专业打井20几年,他告诉记者,“这里都是山上下来的漂石,很难打,而且要打得很深才有可能出水,起码四五十米。”不过,胡孙洪一直在鼓励大家,“这里是两山对坳处,80%以上是有水的。”
同时,这支打井队伍已接到村里的任务,即刻动工开挖两口深井,其中一口是30几年前的老井。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出水量每天可达50吨。
如果说赵远高等村民正在用汗水换井水,那么临海桃渚镇芙蓉村的桃渚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建华,则是用他的心血换村民的正常生活。
芙蓉村坐落在山脚下,村民日常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都靠山泉水解决。黄建华的30多亩橘园就在这山脚下,平时也靠山泉水来灌溉,但因为长期干旱,他陷入了两难——因为邻近水源,通过水泵抽水勉强能维持橘园灌溉;但如果现有的水用来灌溉,那么村民的日常用水就得不到保障。
黄建华夜不能寐,“我也想保住那些橘树,但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更要紧”。
8月9日,走进黄建华的橘园,映入眼帘的是打蔫儿的橘树、烤焦的橘子,有一些工人在采橘子。“没水灌溉,这些树支撑不了多久,摘掉果子能让它们多活几天,能保几天是几天吧。”黄建华说,“如果这种天气再持续几天,这些橘树都要死了。”记者看到,这个黑黝黝的汉子目光坚定,眼角有泪光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