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极端天气频发

科学家研究防树木干旱死的方法

  树木缺水就会死,但在干旱条件下,哪些树木会先死?它们在缺水的情况下能活多久?这些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
  近来,在热浪一年高过一年的严酷环境下,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开始研究起了树木的死法,尤其是被热浪和干旱杀死的树木,目的是为了找出一些方法,让树木在极端气候中能够尽可能久地存活。
  大旱中的应景研究
  去年美国的大旱,让这项研究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美国去年遭受的这场旱灾,是五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令中西部的农业和林业遭受了重创。内布拉斯加、伊利诺伊以及盛产玉米和大豆的衣阿华州陷入严重干旱,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双双突破历史纪录。
  其实,从2010年起,美国南部就进入了持续性干旱期。当时,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等州都受到了缺水的影响,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得克萨斯,损失的庄稼和牲畜折合70多亿美元。而冬季降水量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态势,使旱情蔓延到了整个北美。去年,美国大部分地区、墨西哥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东部都成了灾区。在美国,有80%国土处于异常干燥的状态,其中,又有62%处于中度干旱状态。全美有36个州宣布遭受原生自然灾害,受灾的县达到1692个。在加拿大东部的安大略、魁北克和亚特兰大省,炎热的气候和稀少的降水也都破了纪录,玉米和大豆等夏季作物受到影响。
  除了农作物,受到影响的还有树木。据统计,去年一年,干旱就在得克萨斯导致了5亿棵树木死亡。今年,西南部也有大量树木枯死,护林人员除了提防野火点燃枯木之外,对树木的死亡束手无策。干旱甚至影响了圣诞树的供应。美国的圣诞树一般在长到7岁至10岁时砍伐,这可能会影响到今后几年美国人度圣诞节的方式。
  高温中的“树木刑房”
  帕克·威廉姆斯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中研究树木的专家,他和国家地质勘探局的生态学家克雷格·艾伦一起,对过去几个世纪的干旱进行了回顾。他们发现,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规模更大的干旱,但次数不多。威廉姆斯表示,去年的干旱和历史上的旱灾相比,差异显著。以往干旱过后,气温和降水都会恢复到干旱前的水平,接着便迎来一个湿润的降水期。但去年的干旱却是逐渐升温、越来越热。而随着天气变热,空气也变得干燥,它从土壤和植物中吸收水分,从而使干旱进一步加剧。
  研究者用计算机模拟了受灾区域的气候变化,结果显示,该区域的气温会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再升高几摄氏度。艾伦表示,升温之后,这个区域将会恢复到历史上最坏的时期,山上的树木将大片死去。“不是说这片区域将没有任何树木,”他说,“但是主要树种都会死亡。”
  至于哪些树木、多少树木将会幸存下来,这也是实验室研究的课题之一。实验室研究人员内特·麦道威就主持着这样的一个项目。
  项目有个阴森的名字,叫“树木刑房”。所谓“刑房”,其实是钢材和有机玻璃制成的圆筒形装置,共18个,矗立在实验室外不远处的沙漠之中。
  每一个圆筒里都包裹着一棵高约4.5米的矮松或杜松,它们的周围埋着塑料下水管,将雨水从树根处引出;圆筒壁上连着银色软管,将热气输送进来。此外,圆筒里还“关押”着昆虫。总之,“刑房”的目的就是尽量真实地模拟干旱环境。进入圆筒,立刻能感到热浪扑面而来。按照麦道威的说法,圆筒内部比外面高出7℃,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个温差正是未来80年中气候变暖的幅度。
  除了控制水量和气温,“刑房”内外的传感器还能衡量树木的湿度、呼吸、土壤湿度等一系列指标。一架热成像摄影机监测着树木表面散发的热量;每隔几分钟,实验人员就会测量一次树木的半径。乍一看,这些树木不仅像是受刑的囚犯,而像是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全身插满管子,奄奄一息。圆筒内的观测装置全部自动运行,但研究人员还是要每月做一次手动调节。麦道威说:“大家都知道,天气越来越热、越来越干,甲虫就会出来,树就会死,但它们死亡的具体机制,我们并不理解。”他希望能通过这个装置,预测全世界树木死亡的方式,并揭示出树木死亡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松树水分的蒸发是研究人员观察的内容之一,具体来说,是观察松树的松针上称为“气孔”的小洞。在平时,树木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制造养分。但在干旱时期,气孔就关闭起来以保存水分,制造养分的过程也随之停下,久而久之,松树就会死亡。
  树木的死亡绝非孤立事件
  研究人员还想用这套装置测试其他一些内容,其中之一,是漫长的干旱会破坏树木的叶子,从而破坏其光合作用,并最终破坏其新陈代谢。
  麦道威解释说:“这就好比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树叶都烤焦了,植物就没有碳水化合物来修复它们,这样一来,它就完了。”他认为这是个颇有道理的假说,但是到现在还未接受过检验。
  他还指出,树木的死亡绝非孤立事件。从宏观上看,它对环境有着复杂的影响,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因为树木一死,体内的碳元素就会全部进入大气,而碳正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如果地球表面有更多森林消失,就会有更多碳排放到大气中去,并加快地球暖化过程。”他这样推理。
(据《外滩画报》、人民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