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清华城管”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

  25岁的小韦持清华大学本科文凭,报考城管,让招考人员惊讶不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参加了不同城区的两次城管部门招考,均以优异成绩入选。
  尽管这已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但作为国内一流学府清华的毕业生选择当一名城管,仍或多或少是对由来已久的就业观和价值观的挑战。
  清华城管,这一标签化的称谓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必然引发社会争议。一来,堂堂清华学子,选择做每月1600元的城管,与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天之骄子”的出路大相径庭;二来,在各种暴力事件和纷争的裹挟下,城管这一职业于大多数人看来,已有点“不堪”的味道,显然难以匹配清华毕业生的骄子身份。
  事实或确是如此。然而,无论从外界看来,这样的选择多么令人诧异,另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现实是,从清华毕业两年,“选择专业时欠考虑,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单位不容易,其间曾帮亲戚卖过服装,还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的小韦,正如他母亲而言,“有份工作总是好的”。可以说,不管社会对于清华毕业生存在怎样的期待,选择当城管对小韦而言,恰恰或是眼前最为理性的选择。
  当然,就社会分工理性而言,这肯定难以称得上是合理的人才流动。如果对照此前百万富翁辞职当公务员的例子,我们就更应该承认,城管这个具有官方背景的职业,相较于其他职业或者还存在一些不同寻常的吸引力。换言之,大学毕业生乃至硕士生当公务员和城管的现象愈发突出,除了体现就业难之外,公务员岗位所展示的就业吸引力,却值得思考。这种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或正成为扼杀社会求职活力,从另一方面固化求职观念,并隐形中助长“就业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对于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城管,我们或许要用一种更趋淡然的心态来看之。对于那些选择与学历不匹配的职业的个人而言,或是理性使然,但就一种颇为壮观的就业风向而论,这样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就业趋势,却难称合理与理性。这也是在观察一名清华城管时,我们必须看清的不同现实。
  (摘自《扬子晚报》 朱昌俊/文2013年8月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