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史称“腓特烈大帝”。18世纪中叶,他率军征战接连大胜,无比荣耀,于是,开始关注士兵的军装军容,把它们作为强大军事实力的“脸面”。
一次,腓特烈大帝注意到许多士兵上装都很整洁,可是右袖口的背侧都有一团难看的污渍,便问随行的军官雅各:“战士衣服上的那团脏东西是咋回事?”雅各答:“士兵们为了图方便,每次脸上出汗或有其它脏东西便用袖口去擦,日子久了就成了这样子。”腓特烈大帝不满地说:“这样做跟屠夫伙夫又有什么区别!我限你在3个月内负责整改此事!”雅各不敢大意,下令士兵不得再用袖口去擦脸,否则将严惩。
可是3个月过去,虽然不断有士兵挨了罚,他们还是老毛病重犯。雅各严厉地把士兵关起来拷打,引起了众怒,到腓特烈大帝再度来视察时便有意穿上了带污渍的军装。腓特烈大帝了解情况后,对雅各说:“难道你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吗?比如给士兵的袖口都钉上三颗金属扣子,或许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雅各半信半疑地遵照执行了。
很快所有士兵的袖口都被钉上了三颗钮扣,由于他们想再用袖子擦脸便会先碰到纽扣被擦痛,果然再没人把袖口当毛巾了,士兵们的军装自然也整洁了很多。
的确,在与人交往中,他人犯了错误,我们时常会情绪化地予以惩罚。殊不知,其效能是短期的,不能持久,且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甚至会产生逆反情绪,破罐子破摔。其实,比惩罚更有效的,是让犯错者认识到错误,并想办法设下障碍让错误不再发生。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让犯错者对你更加信任和感激。
(摘自《演讲与口才》 张小平/文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