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资金紧缺难倒农场主亟待政府帮一把

  □本报记者 徐琳
  家庭农场主名片:杨成达,现年44岁,从事农业生产15年,现是慈溪市桥头成达蔬菜农场场长。
  前不久,记者在慈溪海涂围垦区,走过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一边是潺潺流水,一边是绿油油的菜地,来到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这里就是杨成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成达蔬菜农场。“我现在最大的难题就是缺资金。”匆匆冒雨赶回来的杨成达面带愁容,一坐下就开门见山抛出了问题。
  成达蔬菜农场的蔬菜种植面积为1033亩,主要以种植绿花菜、毛豆、小松菜、菠菜、甘蓝菜等出口蔬菜为主,年产量超过4000吨。2012年总产值570万元,亩均效益3300元左右,比附近其他种植蔬菜的农户亩均效益高出30%。既然收益如此可观,为何农场主却忧心忡忡?杨成达一语道破:“因为资金跟不上。”
  1998年杨成达走上蔬菜种植的道路,这一干就是15年,成达蔬菜农场是2004年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原本是海通集团的加盟农场,主营出口蔬菜业务。因为出口蔬菜的特殊性,每年种3季,但第一季就要准备好整年的资金,“周转资金至少需要500万元。”根据政策,杨成达可享受80万元的小额贷款,但这不足以填补缺口,“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1998年土地租金每亩50元,人工工资每小时1.8元。现在土地流转费每亩410元,人工工资每小时10元。可蔬菜的价格却没有太大差别。去年仅人工工资这一项开支就是75万元。为了能多贷点款,我真是绞尽脑汁,但还是不够。”杨成达紧锁眉头,话中满是无可奈何。“我最希望政府能为家庭农场出台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帮助有类似困难的农场主们渡过难关。”
  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杨成达的农场里引进了不少高科技设备——播种机、喷滴灌设施、蔬菜加工流水线一应俱全。“我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挥50多名短工管理蔬菜地。用机播方式种的蔬菜长势不错,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
  虽然被资金不足所累,但杨成达对家庭农场的未来仍信心满满。经营出口蔬菜基本上是以销定产,先谈好价格、品种和收购量,再确定种植品种和规模。“成立了家庭农场之后,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可以根据菜价去选择效益最高的品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确定种植面积,销路不成问题。”杨成达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