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弃保换工资实属无奈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日前发布的《〈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研究报告》透露,国内部分企业员工放弃社保来换取更多的直接收入。这部分弃保换工资的人员主要包括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
对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来说,一方面,社保运作属地化倾向过于明显,而他们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强,很少有人可以最终享受到制度规定的养老金;另一方面,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社保标准也不统一,且社保异地转移接续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地方社保不能跨地区接续,一旦转保就等于放弃,最多只能拿回自己交的那部分,企业缴的“大头”拿不走。再加上现在通货膨胀严重,与社保相比,这部分群体对当下的实际收入要求更为迫切。本来他们的收入就不高,而强制上“四险”要占他们工资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使他们很难应对养家糊口的现实压力。因此,农民工等群体的弃保换工资行为,实属无奈,而非他们自愿。
一项出发点良好的制度最后却走到“受惠者”投“反对票”的地步,我们需要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政府尤其是社保部门要针对现有制度的缺陷,加速完善社保体系,应该更多针对农民工等群体的特点提高保障水平,让每个人都看得见“社保的利益兑换”。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任重道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教育部召开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与会代表就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抒己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朱启臻认为:“传统的全日制教学很难培养出职业农民,教育部门要在农民的职业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改变只专注于课本知识,不能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现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在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朝集约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尤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解放了劳动力,但对农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智能化拖拉机、无人驾驶飞机已经在多地应用,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重新设计。他说,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制度安排,不是一件小事。当前,应该深刻认识信息化背景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与思路;着重从国家层面对职业农民培养制度进行设计,现在虽然有了相关文件,但是还不够系统;要根据本地农业特点选择课程体系,研究培养模式;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建立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