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人物名片:
赵建阳,浙江省农业厅蔬菜领域首席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推广研究员。2002年以来,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今年夏天全省进入“烧烤模式”,气温屡创新高,山地蔬菜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但在临安木公山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四季豆、茄子等高山蔬菜依然青翠欲滴。理事长杜忠火告诉记者,因为使用了微蓄微灌系统,才使这400亩蔬菜免遭旱灾。这主要归功于省农业厅蔬菜领域首席专家赵建阳,是他发明了这套微蓄微灌系统,解决了高山蔬菜的抗旱问题。
从事蔬菜技术推广工作31年来,赵建阳的专注、认真是出了名的。
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考生,赵建阳考上了原浙江农业大学。经过4年的学习,他从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省农业厅原经济作物管理局,从此便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心去做事。”在采访中,赵建阳屡次提到这句话。确实,这31年来,赵建阳所做的都是为了一只“菜篮子”——让我省的蔬菜产业发展得更好。1982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发现,虽然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不够用,于是,他便经常下基层,在田间地头与菜农“亲密接触”,“很多技术、经验都是在那时候学来的。”赵建阳说,“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工作初期的那几年,通过深入接触基层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赵建阳在工作中,既能紧跟产业技术的发展动向,又能注重解决重大生产实际问题,先后组织开发了第一套省内自主生产的装配式镀锌薄壁钢管大棚、第一张多功能大棚农膜,创新研发了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系统,解决了山地蔬菜抗旱问题,获得了专利。如今这些技术已在浙江大地开花结果,为浙江菜农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2002年,因为长期从事蔬菜专业工作,赵建阳晋升为推广研究员,此后,他把精力主要放在蔬菜产业提升上。2003年至2007年,参与组织实施蔬菜特色优势区域项目建设;2008年至2010年,参与组织实施总投资5亿多元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蔬菜产业提升项目”;主持起草“十五”和“十一五”浙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蔬菜部分);参与起草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重大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浙江省建设两个蔬菜优势产业带和三个发展重点(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的发展思路;2006年提出发展“山地蔬菜”的突破性思路,为浙江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三稳定三提升三培育”的浙江蔬菜生产发展思路。到2012年,全省蔬菜和果用瓜生产总产值上升到约403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2.84%,居种植业首位。这里面,离不开赵建阳的努力。
我省蔬菜产业何时能够实现现代化?赵建阳一直在思考着、努力着。特别是随着工商资本大量进入蔬菜产业,传统的蔬菜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势必要向现代蔬菜业转型。赵建阳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蔬菜传统生产方式,真正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此他经常走访全省各地的蔬菜生产企业,深入了解情况,探索提出“农业企业+承包户”的现代蔬菜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一种“农业企业规模优势+农户责任优势”的蔬菜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以解决目前多数蔬菜生产企业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劳力紧缺、劳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
作为首席专家,赵建阳更多考虑的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社会化分工是现代蔬菜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他认为,蔬菜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育苗是突破口,希望藉此引导蔬菜产业走向转型升级。
2012年,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了5个蔬菜集约化育苗项目,“希望打造数个蔬菜生产企业的育苗车间,首先为自己企业的蔬菜生产提供育苗服务,然后辐射周边的合作社和农户,为他们提供供苗服务。”赵建阳说,培育这些蔬菜育苗车间,也是为以后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做模板。这样的育苗车间需采用“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即先进的硬件设施、完善的产业化运行规章制度以及高素质的育苗管理专业人才。目前,赵建阳正在积极组织筹建一家省级示范性蔬菜育苗场,为蔬菜育苗现代化建设创建一个模板,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赵建阳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日历,随手翻看,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小字,记录着要做的事情。除了省农业厅蔬菜领域首席专家,赵建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认认真真把这件事做好,让这个产业在助农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赵建阳如是说。
图为赵建阳在大棚里查看南瓜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