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他想把家庭农场办成百果园

  □本报记者 徐琳
  家庭农场主名片:汪国武,现年48岁,从事农业生产16年,现为余姚市舜南休闲农庄庄主。农庄主营水果和采摘游。
  曲径幽深的果园、精致小巧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洋楼……走进舜南休闲农庄,轻松惬意的气息扑面而来。忙完了6月份的采摘旺季,眼下正是采摘游的空闲期,汪国武一边招呼着我们,一边笑称自己在放暑假,“之前樱桃、桑果、杨梅成熟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忙得我脚不沾地。”
  汪国武一直对果树栽培有着浓厚的兴趣。1999年10月,汪国武自筹30万元资金,组织成立了余姚市第一家村级科技协会——汪巷村水果专业协会,为本村和周边农户引进和选育水果新品种。2008年,汪国武注册了舜南休闲农庄,当起了庄主。说是农庄,其实,就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农场。
  在汪国武的农庄里,种着樱桃、桑果、蓝莓、水蜜桃、无花果等10多种水果近百个品种,种植面积达500多亩。2012年舜南休闲农庄总产值376.5万元,净利润65万元,亩均利润达1300元。
  农庄的高效益让汪国武的脸上难掩喜色,他说这都要归功于科技的力量。自舜南休闲农庄成立以来,农庄就从浙大、省农科院引进优质早熟蜜梨和水蜜桃品种。近年来,蓝莓市场热度居高不下,汪国武配合省农科院实施了“蓝莓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项目”,预计品种和技术改良后,蓝莓亩产值能达到3万元。因为蓝莓不易保存,所以,汪国武又有了新主意,“我从网上找到一种蓝莓酒的做法,正在试验,如果成功,就再也不怕蓝莓销不出去了。”
  电脑育苗设备、温室喷滴灌技术、温室倒挂微喷技术、蓝莓早结丰产技术……这些先进的科技,把农庄的土地产出效益提上了新台阶。同时,农庄为接受更多市场信息,实现与市场对接,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生产经营管理场所,配置了投影仪、电脑等办公设备,还聘请了一名大学生专门负责管理。目前,农庄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尝到办农庄的甜头后,汪国武开始考虑如何让农庄散发长久的生命力。目前,汪国武夫妇俩在管理农庄,长期雇工12人,季节性雇工50人。“我们夫妻俩慢慢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来继承这份产业。”汪国武说,家里有一儿一女,儿子上小学,女儿今年刚参加高考,“希望女儿选择园艺类的专业,以后由她来继承家业”。
  在汪国武看来,拥有技术才能让农庄保持活力。下一步,他将增添具有50吨果品保鲜容量的冷库、280平方米的果品包装车间,建立果品销售网络,与超市对接,进一步打响“舜南休闲农庄”的牌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