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胡潮水
农场主名片:董红专,现年45岁,龙游规模化种粮第一人,从事规模种粮20年,现是龙游县家煜家庭农场场长。
日前,衢州市机插早稻高产创建验收组来到了龙游县詹家镇夏金畈田块开展测产,300亩机插早稻田的平均亩产量达到了573.51公斤,这一产量让种植大户董红专激动不已。“最近真当是喜事连连啊,早稻全面丰收,高产创建成绩不错,最高兴的还是6月下旬成功申请了家庭农场,圆了多年的梦。”在田头,记者与他的对话也就此展开。
记者:两年前也是在这里,我跟你聊过种粮,当时你红专种粮合作社在龙游已小有名气,经营得也挺好,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董红专:种粮的面积比那时候翻了一番,今年达到了2500亩,还是种两季水稻,早稻谷国家订单收购,晚稻谷自产自销。去年,投资150万元上马了一条稻米加工流水线,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市场反响还不错,现在合作社的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记者:合作社经营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自己去注册成立家庭农场呢?
董红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运作管理方式、都不一样。管理上,合作社里的一些大事,需要股东和社员们集体决定,效率相对较低,责任划分也不是很明确;家庭农场就不一样,法律上的主体责任很明确。相对来说,我自负盈亏,运作起来会更简捷、效率更高些。比如向银行贷款,现在合作社贷款很难,一则因为没有抵押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银行认为合作社内部人员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放贷存在风险。家庭农场在责任就很明确,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政府出台扶持家庭农场的贷款政策,可能银行更容易贷给我。
记者:你怎么来理解两者的概念和关系?
董红专:我认为像我这样的大户,经营方式其实更接近家庭农场的概念。当我们大户都做好了自己的农场,再通过合作社层面连接大家的关系,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业务才能做得更大。就好比我们农村里,由一户户家庭来组成一个村,由村来组成镇,这样一级级上去,更有利于管理和发展。家庭农场就是最小的生产单位,我们把这个最小的单位管理好,才能把更大的组织发展好,事业才能做得更大。
记者:成立了家庭农场,你在经营上是否会有一些变化?
董红专:现在我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除了做好粮食生产外,今年下半年,我将腾出40亩地种植莴苣,一来可以充分利用雇用的劳力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也尝试拓展一下生产经营范围,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探探路。
记者:家庭农场浅层次的理解,就是一家人的事业,你有没有考虑过培养接班人?
董红专:是啊,我们家看来全都要成职业农民了。现在老婆和我已经投入其中,儿子受我们创业经历的影响,现在也正在学畜牧专业,我们现在注册成立家庭农场,也是为了方便他以后接班。我目前的想法,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和喜好,可以创办个养殖场,走生态循环的路子。等他毕业后,以后这个家庭农场的法人代表就要他来当了,他是有文化有学历,我相信他会比我搞得更好。
记者:家庭农场这个新的经营模式,你对此有什么期待?
董红专:我觉得家庭农场这个模式,更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合适的经营管理模式,能让我们的事业发展更加顺利。但这毕竟是一个新事情,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我们种粮食的家庭农场,面积相对来说会比较大,农机设施设备也会比较多,期待政府在土地流转、银行贷款、农业设施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我坚信我们的农场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