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老人成了子女的法定义务。这对工作“压力山大”的上班族来说,有时会陷入力不从心的无奈状态。现代商品社会,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您瞧,淘宝网店“善解人意”地适时推出一项服务,可以“代看望老人”。听上去不错,但调查发现几乎没有成交记录,大家对此并不感冒,“我们做子女的不回去,别的都没用啊”。
淘宝网店推出“代看望老人”服务,显然是冲着“不常回家”被视作违法行为的“商机”而来。但这种看似为在外儿女不能回家排忧解难的应时服务,却在实践中遭到了冷遇。“代看”不受民众待见是件好事,从中可以看到国人对亲情的责任与担当。
“常回家看看”是游子对父母的孝心表达,亲情无价,岂能让金钱染指?既然写入法律,当属必须亲力亲为的法定义务,这便是人们对“代看望老人”说不的理由。也许,对于付款购物,淘宝网可以无所不能,但表达孝义亲情,金钱交易却难以代劳,这便是人伦与道德的本能使然。
“代看望老人”的网络服务,毕竟不同于有组织的政府关怀和社区关爱,也有别于亲属之间的代为看管和友情探视。在尚未建立完善信用社会的背景下,把“看望”重任交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的风险。比如“看望”服务的质量如何界定,期间会不会因老人身体发生状况而引发纠纷,陌生人闯入老人生活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等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代看望老人”的服务成为社会常态,会不会为不孝儿女的违法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换言之,不肖之子会否以找人“代看望老人”为挡箭牌,不履行孝敬和感恩父母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抑或是以物质捎带代替精神赡养,这不仅会向社会传递出“钱能通神”的错误导向,也背离了“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初衷,为执法者向不孝子女的追责增加变数。
就目前空巢老人的赡养而言,他们对情感慰藉的渴望往往大于对物质养老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更多应该是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沟通。老人与儿女面对面地注视与交谈,既为满足儿女看望老人的思念,也为了却老人惦记儿女的挂牵。“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是父辈为晚辈备下的见面礼。这种非物质所能及的“双向交流”的温馨,显然不是金钱赎买和他人替代就能实现的。
孝亲敬老,讲究的是真情实感和尽力而为。老人们对“常回家看看”入法,既有基于维权诉求的支持,也有缘自亲情无忌的理解。对于确有回家困难的子女,只要儿女多一些电话问候和信息沟通,老人们并不在意孩子回家的频率。这种寻求代理的走形式,无助于亲情沟通,只会让炒作者牟利的“代看望老人”服务,不要也罢。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