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让“蓝色国土”重焕生机

渔场修复振兴,我省跨出第一步

  海洋捕捞业一直是我省沿海的传统基础产业,捕捞产量居全国之首。但近年来,东海渔场渔业资源不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怪相,过去浙江渔场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等“四大家鱼”闻名天下,而目前渔民只能以捕捞营养级水平更低的虾蟹类、小杂鱼为主。为拯救东海的重要经济鱼类,让“蓝色国土”重焕生机,日前,我省提出了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百万千瓦减船转产”行动、“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基础能力提升“百船千名”行动及“海洋意识强化百千万”行动五大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和一揽子具体实施方案。作为行动第一步,日前我省伏休管理工作已在积极开展中。
浙江渔场还有多少鱼
  据科研部门估测,浙江渔场渔业资源年蕴藏量为400万吨左右,年最大持续可捕量约200万吨。近5年,我省年平均捕捞量为308万吨,超出最大可捕量的54%,海洋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单位渔获量(每千瓦功率年捕捞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3吨/千瓦,下降到目前的0.7吨/千瓦左右。如今渔民只能以捕捞营养级水平更低的虾蟹类、小杂鱼为主,每年要捕掉70万吨只能做饲料的小杂鱼和30万吨虾仔。按渔民的话说,过去是“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现在是“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黄鱼难见踪,乌贼快绝迹”。浙江渔场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面临无鱼可捕的“死海”危机。
“冰冻三尺”如何造成
  捕捞产能严重过剩。
  我省目前有各类海洋机动渔船3.7万余艘,功率达400万千瓦,其中合法捕捞船2.2万艘、340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是1985年实施“双控”基数的4.08倍;涉渔“三无”船舶约1.23万艘,功率约44.2万千瓦,大大超过资源承载力,加上渔具渔法不科学、渔民生产不自律、部分地区执法不力等,导致渔民捕捞时大小通吃。捕捞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为目前浙江渔场资源持续恶化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也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捕捞2.4公斤鱼要消耗2公斤油)。
  油价补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油补政策简单按功率大小进行补助,与渔业资源保护相背离,激发了新一轮造船热情,既给海洋捕捞产能控制带来极大压力,同时也蕴藏着泡沫破灭的巨大风险。
  资源人工修复力度不足。
  增殖放流是目前国际常用的人工干预修复资源种群的有效手段,但因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的放流数量、放流规格均无法满足资源恢复需要,如每尾250克以上大黄鱼新增1000吨产量,需连续3年每年补充苗种8000万尾,而目前实际仅放流800余万尾/年,难以起到良好效果。
  海上污染影响加剧。
  陆源排放压力仍居高不下,每年我省6条主要河流向沿海输入COD约200万吨,石油类污染物0.3万吨,近海赤潮爆发频次、面积呈增长态势;再加上日趋增加的滩涂围垦、海底管线以及繁忙的海上交通等,对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造成重要影响。
  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适应。
  面对海洋捕捞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尤其是资源监测调查工作缺失,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技术装备较为落后,使管理工作收效甚微,渔业资源管护与渔区社会稳定、渔民持续增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