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潘昌平
连日来,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的基地里,采茶工人正忙着采摘这一茬的夏秋茶,加工车间里机器也在连续作业。该公司最新研发的红茶新品——金玉仙茶即将面市,公司总经理刘慧平向记者介绍,今年公司的绿茶产品“白玉仙茶”也形势大好,并已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我们近年来大力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奇尔茶业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景宁农业局局长叶玉琪告诉记者,景宁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有山地280.8万亩,占总面积的95%,耕地仅9.26万亩。“在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地方,农产品走什么路子至关重要。”叶玉琪说,景宁良好的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开展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要求大力建设“三品一标”产品基地,组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两区”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景宁十分有优势。
推进“三品一标”,最重要的就是生产环节如何控制好。“在这方面,惠明茶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景宁惠明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蓝育明颇为自豪地说道。据了解,惠明茶是该县的中华老字号,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惠明茶主产地鹤溪镇已建立规范化示范性名茶加工集聚区,内有名优茶加工厂11个。通过“惠明茶业”等茶叶龙头企业,采用公司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改变农户分散加工为集约加工,避免了农户小作坊加工容易遭污染、降低茶叶卫生质量等弊端,并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加工技术优势,保证惠明茶的制作质量。目前,惠明茶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茶三认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就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叶玉琪告诉记者,为了全面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景宁县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景宁草本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方案,省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茶叶、食用菌等各类标准化生产规划。2011年以来,景宁逐步建立了高山冷水茭白、小尖椒、食用百合、鲜食大豆等蔬菜核心基地2万余亩;土鸡、肉鸽、山羊等牲畜饲养10多万羽头;标准化的杏鲍菇、黑木耳、反季节香菇等食用菌110多万袋。有20多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牵头操作实施标准化建设,确保安全农产品走向市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为更好地鼓励农业企业做好“三品一标”工作,提升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景宁县出台了惠明茶、食用菌、高山冷水茭白、毛竹、花卉五大产业的资金扶持计划,总额达到1100万元。“同时,我们还规定,一旦茶叶或者基地通过绿色食品、有机茶基地认证的,每亩一次性分别给予奖励15元、20元,对新取得QS和ISO9000认证的给予奖励1万元。”叶玉琪介绍,对获得市级龙头企业或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3万元,获得省级龙头企业或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5万元。对经济实体开展森林(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基地建设并获得上级认证的,奖励5000元。
景宁县大漈茭白合作社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合作社理事长朱健林告诉记者,他们利用政策支持,对高山冷水茭白进行全面包装。根据高山气候、土壤及生产特点,建立相应的优质高效、标准化高山冷水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培养出绿色生态、无公害的茭白品种。并成功注册大漈“雪松”牌高山冷水茭白商标,统一外包装。“有质量有品牌的农产品才能走得更远嘛!”朱健林笑着说道。
企业有行动,政府有鼓励,近年来景宁“三品一标”工作风生水起,至目前,该县“三品”认证企业达19家,25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省“三品”认证。仅今年,就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2个;申报无公害认证3家企业9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5个产品。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6个,面积6万亩。为进一步规范“三品”认证生产基地,当地还由县农业执法大队牵头组成检查组,不定期对“三品”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