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各杨梅产区不仅丰收形势喜人,而且以杨梅为主题的采摘游也十分火爆。但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火爆背后,也隐藏着不小的产业风险。
东魁杨梅“一品独大”
“我这里栽种15000株东魁杨梅苗,以每亩30株计算,面积有500亩。”来自椒江、先前从事建筑业的曹军伟,站在承包的临海市杜桥镇十八浒村后山梯田上,对杨梅产业充满了信心。
过去几年,台州各地着力做大杨梅这一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椒江区为例,从前几年的近万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据统计,目前台州市杨梅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东魁杨梅种植面积占了70%-80%,呈现出‘一品独大’的产业格局。”台州一位水果专家认为,由于近几年来东魁杨梅价格坚挺,许多梅农纷纷改种东魁杨梅,过去常见的黑炭梅、水梅等品种,现在数量很少了。
杨梅价格“冰火两重天”
“每天销售量在2500—500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格为20元,产品大多销往温州、杭州、上海等地。”椒江区章安街道鹰泉杨梅专业合作社小岙生产基地负责人高贤泱告诉笔者,由于一直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他们这里的300亩无公害东魁杨梅深受客户的青睐,现在根本用不着拉到市场去销售,等在基地就可以将今年45000公斤的杨梅销售一空。
而在椒江万济池旁的农贸市场,来自临海市涌泉镇店头村的梅农林顺达妻子正在销售东魁杨梅,她每公斤销售价格只有12元,到后来4元一公斤她也卖。林顺达家栽种了50多株东魁杨梅,每天凌晨天还没有亮,夫妻俩就打着手电到山上采摘杨梅,杨梅采摘好以后,还要拉到几十公里远的椒江来销售。“现在小工一天工资涨到百把块,而每天采摘杨梅只有几十公斤,很不划算。”一旁来自临海市涌泉镇外岙村的梅农老冯告诉笔者,他们附近的一家种植面积100多亩的东魁杨梅场,除前期采摘一定数量的杨梅外,现在已放弃采摘。
杨梅产业隐患重重
“之所以从遥远的温州赶到这里采购杨梅,是因为这里杨梅安全性过硬。”正在小岙生产基地收购东魁杨梅的永嘉经销商宁胜读透露,他从这里收购的杨梅,主要投放温州市农贸市场,每日都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每次检测均为合格。“对于目前火爆的杨梅产业,我们多年前就作出过善意的警告。”台州市一位水果专家指出,目前杨梅产业除了品种结构过于单一外,还存在以下几个隐患: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杨梅生产大都处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粗放式管理突出,不利于标准化生产;二是深加工程度不高。三分之二左右的杨梅都用来鲜食,梅果酒、杨梅干、杨梅汁、杨梅露、蜜饯、罐头等系列产品所占比例不高;三是上市销售时间过于集中。杨梅销售大都6月底、7月初,一旦今后产量继续上升,杨梅很有可能遭遇卖难困境;四是销售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尽管台州杨梅已远销到香港、日本、非洲、法国、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但是份额不大。
调整品种结构正当时
“首先,应从杨梅品种结构上下功夫。”这位水果专家建议,在发展东魁杨梅的基础上,应适度发展荸荠杨梅、水晶杨梅、临海早大梅、大炭梅等特色品种,拉长杨梅上市销售时间,逐步走出东魁杨梅“一品独大”的局面。同时,成立杨梅产业协会,积极探索“协会+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的杨梅统防统治模式,确保上市杨梅农药残留达标。另外,加大杨梅罗幔栽培等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杨梅果品的品质。在产业链上,建设杨梅产地交易市场,发展保鲜冷藏库、冷藏车等,并进行杨梅干、杨梅酒等深加工产品,减少鲜食杨梅的比例。在拓展销售市场上,国内、国外市场两手抓,通过合作社、营销大户和产地市场进行交易,以及大力发展杨梅采摘观光游等,着力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杨梅滞销问题。
陈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