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顶天抓科研 立地助“三农”

  □本报记者 俞圣威 通讯员 宋文坚
  当浙江大学教授石伟勇蹲在田里给安吉县金牛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和种粮大户授课时,记者才真正认识了这群“比农民还农民”的人。站上讲台,他们是教授,执掌教鞭、投身科研,废寝忘食地在科学领域开疆拓土;蹲在田里,他们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灼灼烈日晒黑皮肤。
  这或许便是浙江大学秉承“顶天立地”理念的一个生动佐证。这所有着116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也已走过百年历程,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特聘教授15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其中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和植物保护学3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排名。截至7月1日,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科学ESI引文世界排名分别为36位、96位和125位。
  如果说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人的梦,那么,浙江大学就如同一个“造梦空间”,正在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新梦想。
甘于奉献,让一粒种子迸出一片灿烂
“陈教授,谢谢你帮我们解决了最关键的技术难题!”浙江龙泉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来到浙江大学,向陈再鸣表示感谢。
  陈再鸣团队培育出的“ZJU-1”白灵菇菌株,改善了野生白灵菇对南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原本被称为“天山神菇”、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白灵菇终于没那么难“伺候”了。这一科研突破,使南方种植白灵菇得以实现,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双益菇业的白灵菇产值达到了亩均100万元。“白灵菇不仅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难问题。企业每扩大一亩地就能多解决5—8个人就业,企业增效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陈再鸣更关注的,是农业技术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陈再鸣只是浙大“梦之队”的一员。如今,这支队伍正奉献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前线,像一粒粒承载着使命的种子,撒播在农村的沃野上,纷纷开出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灿烂花朵。
  丽水市青田县万山乡有一段陡峭的山路,约七八公里车程,车却要开上近一个小时。夜幕降临,汪炳良竟上山了。“天一黑,看不到旁边的悬崖,才敢横下心,沿着车灯照亮的方向往前开。”汪炳良告诉记者,自2003年开始,他便一直入驻万山乡,开展科技扶贫和山地蔬菜技术推广工作。在他的指导下,万山乡根据海拔高度、土地资源实际发展山地蔬菜,在不同海拔高度建起基地,种植辣椒、西瓜,为农户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发芽了,原本栽培单季晚稻和番薯的土地形成了多样化的种植格局,每亩产值从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5000元,深山里农民的增收前景灿烂无比。
  奉献永不止步,精彩不断上演。
  在湖州,胡伟民团队引进鲜食玉米和鲜食蚕豆优良品种20多个,帮助建立“湖州市吴兴区南太湖鲜食玉米-湖羊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农业经济核心示范区”,辐射面积6000多亩;在武义,陈有亮团队的精深加工技术使鸭蛋增值6.56倍,带动金华市及周边地区5500多户养鸭农户,促进产值规模达6亿元的养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在永嘉,李卫旗团队通过“中华蜜蜂活框式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使每箱蜂年增收410元,表山乡年养蜂4250箱,相比传统养蜂法,每户蜂农平均年增收8400元,最高者达4万元。
  这样的故事,不一而足。
制度创新,让一片土壤孕育一个梦想
  故事尽管精彩,记者却有些担忧:这些“泥腿子”教授,在高校学术考评机制下,课题、著作、论文如何兼顾?把热情全奉献给了农民,拿什么实现自己的“晋升梦”?
  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彻底消除了记者的疑虑。
  或许是因为浙江大学本就是一部“经世济用”的发展史,服务社会、服务“三农”是其主动承担的使命和责任。自2006年3月起,浙大便确立“举全校之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针,鼓励教师投身“三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浙大有一个特殊的全国第一。2008年12月,全国首个高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农推中心)在该校诞生。作为农业生命环境学部的直属单位之一,农推中心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顶天立地”、“高水平、强辐射”等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这便是浙大“梦之队”的生存土壤,这也意味着,浙大的涉农学科教授,终于能够“轻装上阵”,甩开膀子搞推广了。
  “农技推广工作与在实验室里搞基础研究、出论文、拿课题不同,其成果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田野上,看到增产增收。教师的奉献,换来的是社会效益,是农民的口碑。”农推中心主任鲁兴萌告诉记者,为了让教师不再牵绊于论文课题这些考核指标,学校在考核聘岗上给予中心较大的自主权。
  鲁兴萌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材料,是农推中心每一位教师的公益性工作总结,上面记载着他们开发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增产增收规模等内容。同时,每一份总结上都签署了当地政府的评价意见。“除了参考老师交上来的总结汇报,我们还会去农村调研,听听地方上的意见,听听农民怎么说,来自他们的评价才是最客观真实,也是最有说服力的。”鲁兴萌说。
  农业生命环境学部主任张国平认为,农推中心的诞生是为了充分整合、发挥学校涉农学科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优势,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创新、推广服务提供平台。“简而言之,就是将教授们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种’到广袤的农田中去”。
  据悉,农推中心目前共有教职员工63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自成立以来,便如一座桥梁,日积月累地传递着田间第一手信息,传输出最先进实用的科技养分。不知不觉中,浙大便多了一张“金名片”,成了名副其实的实现浙江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梦工厂”。
科技驱动,一个焦点扩散成一圈光环
  如何让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如何让科技更深入地驱动现代农业?要让农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都能流淌科技的血液,单靠农推中心这支队伍或者光凭单纯的学科排名显然力不从心。这就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与各地市建立起更为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让科技第一时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0年5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成立了“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提出了“1+1+N”(一个高校院所专家+一个地方专家+若干个服务对象)的农推新模式。这一大手笔合作,吹响了科技驱动现代农业的“集结号”。
  2011年5月,粮油、蔬菜、茶叶、水果等十大主导产业市级联盟纷纷组建;而后,“1+1+N”模式的两个“1”充实为两个专家团队,“N”不断扩大;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省淡水所和上海海大等的专家或科技资源不断整合加入……一个发展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层次清晰、工作制度严明、科技有效支撑和服务对象广泛的农推新模式和政产学研农业大平台逐渐成型。
  在联盟的推动下,湖州市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0多项,合作获得技术专利等科技成果65项;创建各类示范基地209个,示范规模35.8万亩;引进农业新品种100多个,示范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100多项;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在去年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浙江大学在湖州的十大主导产业联盟建设、科技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
  这一创新的模式,犹如一圈巨大的光环,紧紧环绕着科技这一聚焦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湖州的成功经验正在被复制到其他地区、其他省份,甚至海外。
  “无锡—浙大生物农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后,总投资9500万元的4个合作项目签约入园;紧接着,研究中心首个研发经费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水稻生物育种及产业园建设项目在无锡市锡山区农林局正式启动;
  “东部试点、西部辐射”,浙大教师的身影,出现在龙泉,出现在泰和,出现在宜州,出现在遵义,出现在湄潭,出现在浙大西迁的一条线上;
  由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浙大在刚果(金)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卢本巴亚大学,将用3—5年时间,建立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为区域性粮食蔬菜自给建设提供示范和保障。
  “农业需要科技,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农业大有潜力,只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一定能飞得更高、更远。”省委书记夏宝龙日前在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那么,如果农业、农民插上科技的翅膀,能飞多高、多远?浙江大学为推动浙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助推现代农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展现出的“顶天立地”气魄,便是一份力透纸背的答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