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茶香满溢话创新

  □本报记者 金茹
  茶多酚如今已广泛应用于糕点和饮料生产、蔬菜保鲜、畜禽制品等,这个被世人广为接受的保健食品,就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科所)率先研究提炼出来的。“茶科所的优势在于不断创新,这是做好一切科研工作的源头。”茶科所党委书记姜仁华说,“我们将秉承创新和服务并重的理念,服务全国茶产业发展,服务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
  成立于1958年的茶科所,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茶科所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对涵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300多项成果,并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星火奖等。更让人赞叹的是,这些成果有80%已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研究成功,更是成就了浙江省名优茶发展的辉煌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掩映在杭州梅灵南路满坡茶园竹林、流水青山中的传奇研究所。
热情:创新的源泉
  近年来,茶产业发展的劳力需求和“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凸显,这在季节性用工突出的茶叶采摘上,表现尤甚。
  机采势在必行,但名优茶机采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机械的问题,还涉及到茶园、加工工艺、制成品的花色品种等等。谁能挑起这个创新发展的重担?
  2012年4月的一天,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及分级技术现场交流会在绍兴市御茶村召开。会议现场展示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加工设备,并演示了双人采茶机、单人采茶机的采摘及鲜叶分级操作,效果之好出乎所有在场者的意料。这个由多位专家精心研制的采摘设备,源于茶科所牵头组织的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开发。
  要创新就要勇于改变,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就是在不断的“变”中“变”出来的。2006年11月22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组织”开始启动运行,由茶科所牵头,浙江大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4家核心单位共同组建了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茶产业创新平台)。组织是虚拟的,但做的事却实实在在,专接地气。平台以浙江省17个基地县和42家茶叶龙头企业为紧密层,广大茶叶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和茶农为服务层,为他们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扶持等一条龙联盟服务。
  “没有对产业发展的热情,就不可能建起这样紧密的合作平台,我们就是要解决企业、农民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茶科所副所长鲁成银认为,创新的本质在于突破,茶产业创新平台就着眼于突破成规,绽放产业精彩。
  于是,科技资源聚集的方式被突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国人眼中的“国家队”,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科技资源,却无法实现市场化共享,而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军”分布散、规模小,想发展却找不到所需的资源。茶产业创新平台破除了领域、地域以及部门间的屏障,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国家队”的科技创新成果得以转化,“地方军”则节省研发时间,抢占了市场先机。
  于是,科技助推产业的能力被突破。茶产业创新平台将设施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有机融合,构筑起一个“广义的平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众人拾柴火焰高,该平台已成为承担重大项目、产出创新性成果的重要载体。2011年,由茶产业创新平台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茶叶质量安全与茶园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课题启动,经过大量研究,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茶产业升级所需的关键技术、新产品和新标准。
  于是,科技服务产业的机制被突破。茶产业创新平台在行业中大力培养科技型企业,助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2010年,该平台与安吉宋茗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安吉白茶研发中心”;2011年,又与开化名茶公司组建“开化龙顶研发中心”。两个研发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区域茶产业与科研单位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奉献:创新的动力
  创新意味着付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发生改变,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
  茶科所原所长、现年已八旬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从事茶叶科学研究50年,是我国茶园农药残留研究的创始者,至今仍在茶树病虫害防治、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不知疲倦地奉献着;
  权启爱,在磐安是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10年来,他每年都有近半年时间在磐安的乡村田间为农民服务,现年过古稀,却仍活跃在茶叶生产第一线……
  在茶科所,像陈宗懋、权启爱这样的专家有很多,仅2012年,茶科所就派出科技人员1300人次深入全国茶区,帮助茶农解决生产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组织举办现场展示、技术培训、讲座咨询等52期,培训4500多人次。
  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翁家山村村民翁明从事了3年的茶树植保员工作,“培训和实践后,不仅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提高,防治病虫害意识也有了很大转变。”如今,翁家山村年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次数下降三分之二以上,防治费也大幅下降。“茶科所最大的成果,就是专家运用自己长年的积累,为农民提供知识服务,特别是给予他们理念上的指导。”鲁成银介绍,松阳茗春茶叶农机化专业合作社是该县首个将茶树植保工作纳入合作社业务范围的,一开始只有400多亩茶园进行统防统治,如今已有1170多亩,并带动了当地107家茶叶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涉及全县60%的茶园面积。
  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茶科所一直牢牢把握了一个宗旨,那就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品。
  “茶叶研究如果不与市场接轨,再多的科研也只是纸上谈兵。”“缙云黄”和“天台黄”是缙云上林湖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天台县浙江九遮茶叶公司在当地发现的变异单株,叶色黄化,十分奇特。2008年,两地借茶科所之力进行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现两个新品系茶苗价格每株在1元以上,所制茶叶价格每公斤超过8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如今,茶科所育成的茶树良种“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等,不仅得到浙江茶农的广泛认可,还香飘万里,在贵州、四川、重庆等地扎根落户,推广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刚育成的“中茶108”、“中茶302”被湖北、四川茶农相中,当年就推广种植5000亩。
发展:创新的目标
  龙泉市竹洋畲族乡红坞村的村民是幸运的,在和茶科所的结对帮扶中,他们找到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茶科所不仅为他们提供扶贫资金,还为他们送去了“摇钱树”——金观音茶;不仅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还为他们牵线搭桥找到了市场。
  “一个好的产业,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科技后盾,就是地区产业腾飞的基石。”有着几十年科研推广经验的鲁成银告诉记者,为加快推动各区的产业发展,茶科所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后盾、堡垒的角色。
  2003年开始,科技特派员成为了地区与茶科所之间特殊的桥梁。“我们派出的不仅仅是一个特派员,而是茶科所整个团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茶科所对科技特派员给予了最大的关注。10年来,累计派出个人科技特派员108人次,服务缙云、遂昌、开化等10多个欠发达县。2008年开始,还分别派出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松阳和淳安,团队特派员服务缙云、磐安和新昌。
  为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茶科所还将国家科技支撑、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实施与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机结合。科技特派员的加入,如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为科技的及时应用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缙云有绿茶,但缺少标准和品牌,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缺乏竞争力。茶科所通过科技特派员把脉缙云县茶业,针对存在的问题,帮助编制规划、制订标准、改进工艺、更新品种、开展培训,打造出“仙都笋峰”这个颇具特色的统一品牌。2005年以来,缙云茶园强势发展,面积增加2万多亩,茶农人均收入提高2倍。“仙都笋峰”于2010年被上海世博会欧盟馆指定为官方用茶。
  还有更多的数据佐证茶科所科技带动的经济力量。磐安县双溪乡,现有茶园面积已达6100亩,全乡人均茶叶收入1500元,茶园面积和茶农收入是2003年的10倍。缙云胡源乡,与科技特派员刚入驻的2005年比,茶园面积增加62%,产量增加68%,产值增加167%。2005年该乡胡村茶农人均收入只有1865元,到2012年底已达到6373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