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招生

走近首批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生

他们的圆梦之旅,踏实而多彩

  □本报记者 袁卫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每一个象牙塔里的学子,总避不开一个严肃的话题——就业。而在浙江农林大学,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享受到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的“特殊待遇”——包分配。根据相关规定,他们大学毕业后将走上原籍地的乡镇农技推广岗位,用学到的知识为浙江发展“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首批133名定向培养的学生已经在浙江农林大学度过了一个学年。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坦言,自己的大学生活,踏实而多彩。
李伊妮:女承父业不是梦
  李伊妮来自瑞安市飞云街道,去年7月,毕业于瑞安一中的她以高出一本分数线的成绩,被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录取,开启了自己的梦想之旅。“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今后的就业形势非常明朗,该学习什么知识、该做好哪些准备都非常明确。”李伊妮坦言,刚进校门时,自己和很多定向培养生一样,有一种较强的优越感,因为有了政府定向培养的政策,只要被录取就意味着自己差不多把一个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捧在了手里。但是很快,李伊妮的优越感就被紧迫感取代了:“爸爸告诉我,要在今后干好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在大学里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李伊妮的父亲是瑞安市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影响下,李伊妮一直对这个岗位充满了憧憬。她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植物学外,尚在大一的她还没有接触更多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她已经开始特别留意农林知识,并参加了学生会和学校的疯狂口语传播学会、生态文化协会等社团,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周树杰:学习实践两不误
  说起周树杰,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的很多同学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个”。这位来自丽水市莲都区的贫困学子,硬是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自己所有的生活费,前不久,他还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获得了由浙江汇凯园林有限公司提供的1000元助学金。
  “我非常珍视这个定向培养的机会,对我而言,这是改变自己甚至全家人命运的途径。”周树杰告诉记者,在他初三那年,父母离异,自己与在超市打工的母亲相依为命。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录取,成为了133名定向培养生中的一员。周树杰说,当初他报考定向培养的农学专业,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免去了日后找工作之忧,还有一个是因为“这个专业学费全免”。记者了解到,在定向培养试点工作中,凡是经学校正式录取并已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的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医学等4个专业学员,在校期间的学费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这就意味着,周树杰只需自己缴纳住宿费即可。“有了这个政策,我们家里的负担就小了很多。”周树杰告诉记者,去年寒假,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在学校的植物组培实验室勤工俭学,并到一位学长创办的园林公司打工,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家教服务。
  除了勤工俭学帮助家里减轻压力,周树杰说他频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有更深一层用意:“今后要做农技推广工作,现在多到实验室和企业学习锻炼,早点接触这方面工作,才能早作准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