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转型谋发展 英才遍乡野

  □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陈胜伟
  最近召开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出喜讯: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领衔完成的《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研究》项目,攻克了竹林碳汇领域的系列共性技术难题,研发集成的增汇减排综合技术体系,可使竹林净碳汇能力提高15%以上,因而荣获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消息传来,吸引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位于杭州临安的浙江农林大学。这座成立于1958年的学校,靠着“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不断转型升级,在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还使所有在校师生与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们一起,成了浙江“三农”建设的主力军。
  纵观浙江农林大学的转型之路,人们不难发现,该校的每一个转型,都秉承着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宗旨,朝着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努力。
人才培养:从知识型转向创业型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高度重视、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尤其是农林类人才,是时代赋予浙江农林大学的重要职责。——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
  又到毕业季,在就业形势号称“史上最严峻”的今年,找工作确是毕业生们最关心的话题。然而,在浙江农林大学,记者却发现该校的准毕业生们要轻松得多:他们或平静地在图书馆里看书,或专注于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五成群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
  他们有轻松的理由。“截至目前,我校环资学院就业率81.47%,外语学院就业率 78.38%,信息学院就业率78.32%……”6月5日,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楼伟琳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该校环境类五个专业平均就业率76.29%,其中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都超过80%;农林类专业75名学子已被录取为大学生“村官”。楼伟琳说,随着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浙江农林大学作为全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主的大学,不少专业的毕业生自然成了涉农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不仅得益于社会各界日益重视农业发展的大氛围,更在于该校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实际,通过成立新学院、设立新专业、加强实用技能培养等措施,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型向创业型的转变。这个转型的时间节点是,2010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强调的是传承“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注重经世致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培育。按此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一些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课程,而加大了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重。
  对这个转型感受最深的,是该校的农民大学生们。从2006年起,浙江省开始在欠发达乡镇组织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主要招收2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从事农林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子女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所有学费由省财政负担。目前该校已连续招收了六批农民大学生。“我们培养的农民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回到农村,在种植、养殖、农家乐、苗木公司等领域创业,并带领着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该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朱永法教授说,政府培养农民大学生,就是希望他们个个成为新型农民;因此,所有课程设置都是量体定制的,实用性都比较强。为了帮助农民大学生回乡创业,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就是撰写创业计划书。来自温州的胡陈雷,毕业论文做的是如何开发农村的野生花卉、苗木,如今他在温州开设的苗木公司总资产已超过百万元……
  同时,为了给浙江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增加新鲜血液,该校还承担了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工作:去年,面向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招收定向培养4个涉农专业的本科生。考生被学校录取后就签订培养就业协议,毕业后成为基层农技人员,签订为期5年的聘用合同;今年我省继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浙江农林大学负责招收7个涉农专业的本科生。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科学研究: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
  科学研究是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一。但过去由于一些研究脱离了市场需求,科研成果鉴定会的意义和追悼会差不多:鉴定会结束后,科研成果就被束之高阁。鉴此,我们十分注重将以学术问题为导向转向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市场研究问题,从而让科研成果更具生命力。——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金佩华
  5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进一步做强林学、增强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为目标,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发挥学校研究特色,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注重协同创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实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这是自2011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来,该院成功建设的第4个研究中心。下一步,该院还将陆续建设生物种业、食品质量安全等多个校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优势学科。“这个研究院是浙江农林大学举全校之力,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现代农林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是我校带动政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的主力军,是利用新型农村知识开展新农村科技服务的龙头。”担任该院院长的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金佩华告诉记者,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充分整合校内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汇聚政府、市场等资源,以建设10大研究中心为抓手和源头,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社会服务,全面对接浙江及周边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金佩华介绍说,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10个重点发展领域和30个优先发展主题,其中既有设施农业、竹林培育、有害生物防控、木质资源综合利用等人们较为熟悉的研究内容,更不乏生物基新材料、生态文化传播与创意、数字农林业与精准农林业、农林固碳减排与碳汇交易等新课题。今后,该校将以“山上浙江”、“森林浙江”和“生态浙江”为切入点,紧扣浙江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搭建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大平台,主动探索高校科技服务地方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服务: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型
  我们学校的专家教授,有着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相比科学研究,他们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农民自己的科研人员。——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
  遂昌县有农民曾作过详细的分析:之前,大家按照传统的模式种竹子,一亩竹林的年产值最多不过500元;而现在,一亩科学经营的竹林,既能采收冬笋、春笋,也能卖鞭笋、毛竹,一年下来亩产值超过5000元是最起码的,很多经营成效较好的农户,竹林亩产值超过1万元。
  帮助遂昌农民大幅提升竹林效益的,是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竹类研究专家方伟教授作为该校最早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初到遂昌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他用仪器分析竹林土壤,教竹农笋竹培育新方法,给每一块土地开“药方”:每一块竹林要施什么肥、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组织农户利用自然水源建造蓄水池,对竹林进行水分定量管理;向农民介绍竹林“覆盖出笋”技术,使竹林能够提前出冬笋、多产冬笋……很快,方伟就成了最受遂昌农民欢迎的人之一。之后,浙江农林大学通过个人特派员、团队特派员、法人特派员等三种形式,先后向遂昌派出了多位专家教授,他们在教给农民科学经营竹林知识的同时,还理清了遂昌竹产业从生产到深加工乃至品牌建设的发展思路。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平台,共同实施竹类相关科研项目5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
  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戴文圣告诉记者,该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式已经由原先单一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转型到了派遣农村工作指导员与科技特派员、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与各地政府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等多元化服务模式。2003年至今,浙江农林大学累计向全省14个县(市、区)19个欠发达乡镇派驻科技特派员132人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在科技培训方面,学校采用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现场培训等形式,先后在庆元、余杭、遂昌等地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产品加工、网络营销等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送到农民手中。仅竹产业一项,就在全省开展各类培训班、技术咨询和检测服务1200余次,受益人员2.8万余人。学校与丽水、衢州、金华、绍兴、温州以及临安、建德、富阳、安吉等市、县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余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