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山先生逝世10周年。记者采访了他的学生余永定、张宇燕等,引述了浦山夫人陈秀煐的珍贵口述资料,还原了浦山的光辉人生。
“浦家三兄弟”求学哈佛
江苏无锡籍的“浦家三兄弟”:浦寿海、浦寿昌、浦寿山(后来改名浦山,又名浦三)可谓各有所成。兄弟三人都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兄弟三人拿到博士学位后,都选择了回国效力。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时,不满18岁的浦山和两个哥哥一起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大哥念金融经济,二哥念工业经济,浦山则修数理经济。
浦山晚上爱开夜车看书,早上起不来,有时狼狈到穿着一只袜子就去上课了。后来,大哥先去了哈佛大学,两个弟弟随后也跟了去。三兄弟租房子住,日子过得很艰苦。在家的时候全都是少爷,谁也不会做饭,沙丁鱼罐头都放臭了还在吃,炒鸡蛋不知道放油,直到后来偶然发现用培根炒鸡蛋很好吃,才知道原来用油炒鸡蛋才会好吃。
浦山于1943年到哈佛大学硕博连读,1945年加入美国共产党,结识了很多美国共产党员。1947年,浦山到明尼苏达州的卡尔顿学院教书,之后,他又到密歇根大学去教数学,很受学生的喜爱。
参加留美学生“革命组织”
在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期间,浦山加入了一个名为“北美中国学生基督教联合会”的学生组织。1948年,在该组织举办的一次活动上,他与夫人陈秀煐相识,但时局飘摇,两人都并未明说各自的心意。直到1951年,两人才在北京结婚。
陈秀煐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在学校进行革命活动,被列入黑名单,组织让她去美国躲一躲。于是,经哥哥的同学吴学谦(原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时任地下党上海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介绍,到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中国学生基督教联合会已成立了三个共产党支部。陈秀煐的姐姐陈秀霞、姐夫陈辉都是党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团结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热爱祖国的学生,如著名外交家、前中国驻英大使冀朝铸、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动员留学生们回国。
1948年,浦山决定把博士论文交给学校,然后回国。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浦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编辑了一本名叫《中国学生观点》的杂志。这是一本中国人写文章介绍中国情况的杂志,刊登了大量批判蒋介石的文章,一共出了五六期。
朝鲜停战谈判中的“小毛驴”
1949年博士毕业后,浦山回国。1951年,浦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
陈秀煐后来回忆,浦山当时被团长李克农称为“小毛驴”,因为李认为浦山能负重,干起活来能吃苦。为了方便工作和休息,浦山与李克农睡在一屋,所谓的“睡觉”其实也只是有点时间就打个盹,因为基本上他们都在工作。浦山经常半夜做梦惊醒,实在太紧张了。
陈秀煐还记得,谈判期间浦山只回过一次国。当时,周恩来希望中国能再次到联合国控诉一下美国的暴行,没有人不同意周总理的想法,除了浦山。周恩来特意派专机把他从朝鲜接回来,听取他的汇报。浦山坚持认为,此时时机不合适,总理最后接受了他的意见。
朝鲜的停战谈判历时两年之久,边谈边打,谈谈停停,经过艰苦的较量,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订了停战条约——《朝鲜停战协定》。
随周恩来参加国际谈判
从朝鲜回国后,浦山成为周总理的英文秘书,跟随周总理参加了大量外交活动。例如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会议、1956年至1957年的访问11国等。陈秀煐说,在1955年去万隆会议开会的途中,因为“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有一架飞机失事,所有人都特别担心——因为按原计划周总理应该乘坐该飞机的。不幸中的万幸,总理改变了行程,跟随总理的浦山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1957年,浦山被打成“右派”,历经批斗、劳改。张闻天政治秘书萧杨回忆,浦山这样的知识分子干部当时颇为张闻天所欣赏。外交部成立了国际问题研究所后,对一些有研究能力的同志,张闻天力主让他们到研究所工作,他首先指名调浦山。但人事司主管干部不同意,说浦山迄今不服,仍需劳动改造。陈秀煐也曾提及,周总理亲口说过:“浦山怎么可能是‘右派’呢?”
直到1973年,浦山才回到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1982年,转入中国社科院,担任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如留美做研究有望获得非凡成就
学生问:“您后悔回国吗?”浦山答:“你认为我会后悔吗?”这是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的浦山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谈话。
回顾往昔,1949年浦山发表博士论文《技术进步与就业》后,20多岁的他一举成名,受到学界的极高评价。他曾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R.克莱因称为上世纪中期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中最优秀的一个。
学术界认为,如果浦山不回国,而是留美做研究,凭借他的学术成就,完全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他也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熊彼特所赏识,熊氏曾再三邀其与他一同从事研究。然而,浦山最终无悔地选择了回国效力。
1988年,美国加图研究所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上海联合举办中国经济改革10周年研讨会。在这场辩论中,浦山认识到了中国经济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呼吁应该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实行政治改革。
终其一生,浦山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不过,对其执弟子之礼者甚众。浦山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一些学生亦以浦山为人生楷模。2003年,浦山去世后,陈秀煐把浦山家族为浦老治病所筹措而未用完的10万元悉数捐给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04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设立了“浦山世界经济学论文奖”(浦山奖)。(摘自《东方早报》 陈良飞 /文 2013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