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家,是家中的第4个孩子。他快1岁时,为了让他有一条活路,父母把他送给了邻村一户没有孩子的人家。可没过几天,奶奶想孙子了,又把他要了回来。
他3岁的时候,家乡闹天花。他也难逃厄运,奄奄一息。最终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成了一个大麻子,村里的孩子们都不愿和他玩耍。孤寂的他只能躲在旯旮里挖了泥,闷头闷脑地揉搓着玩。
他的大哥是一个民间艺人,不仅会扎纸人、纸马、画庙宇里的壁画,更令他称奇的是,大哥还能从村子前黄河古道挖来黄泥巴,一阵揉搓拿捏,一个个神气活现的神像就成了。他也想有大哥这样的巧手,于是总在大哥身边打下手。就这样耳濡目染,他也能画画、捏捏了。他也弄来一些黄泥,照着牲口圈里的动物捏。小小的他捏出来的小动物,人们看了都说有灵气。小孩子也愿意跟他玩了,这让他明白:只要肯对自己的人生拿拿捏捏,人生就会有另一番风光。
从此,他开始变得活泼起来。在一次庙会上,他看到了一位老艺人捏出的小猴子,立刻知道这便是自己心灵深处想要捏的东西。
10岁那年他上学了,小学3年级的时候,一个名字叫王记竹的同桌有一本小画册——《怎样学美术》,尽管介绍的只是一些入门知识,可对于穷乡僻壤的他来说,无异是珍宝。但王记竹不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一天下午放学,王记竹把书放在桌子上,忘记带回家了。他好不高兴,终于可以看这本书了!他坐在教室里一直看到天黑透。
初中毕业之后,由于多才多艺,他进入了县里最为神圣的艺术殿堂——县文化馆工作。这让他如鱼得水,一有时间,他就捏泥猴。他捏出的泥猴不求形似,只是在神似上下足功夫,渐渐自成一派。他捏的泥猴有“乐猴”、“怒猴”、“杂技猴”、“耳语猴”、“眺望猴”、“睡觉猴”,以及“马上封猴”等,把猴子的灵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就是“泥猴张”,出生于河南省浚县小河乡西张村的张希和。2001年,他的泥塑《千猴阵》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他的泥塑《百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还受邀到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缅甸等国讲学、办展览。
人生由自己拿捏,就像河床上的黄泥,只要敢于拿捏自己,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间珍品。
(摘自《文摘周刊》 段奇清/文 201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