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别让城市化围剿了乡村文明

  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近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克莱蒙市举行,来自中、美、德等国170多位学者出席。下面精选了部分国际知名学者的发言摘要。
  约翰·B·柯布(世界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乡村文化和农业将深切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对于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自己摧毁了曾经有着健康乡村和小城镇的美国,独立农民以及他们生活的小城镇曾经是美国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支柱,他们的消失已经深深伤害了美国的公共生活。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人百年追求西式现代化教训多多,不能简单地推进城市化,因为没有条件学习西方向国外转嫁危机代价的经验。中国人必须靠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能力走出和谐社会的道路。中国实现复兴之梦要促进政府在社会文化上根据东方理性——村社理性和农户理性,形成中国特色的结构调整。把这两个理性作为乡土文明复兴的指导思想,用于正在开展的乡村建设中,就有可能广泛发动社会大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事业中来。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生态文明是一种共生的文明,包括社会共治、经济共赢、生命共惜、价值共识、环境共存。生态文明的基质是人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的基点是社区。在这个区域里可以实现以乡村建设基础上的城乡共生,是一条吸收城市气质又保留乡村气息的乡土型城市化之路。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农场没有农村社会,有农业工人没有农人文化,有农业没有农艺技能。中国还有乡村,有建立一个从民居、产业、养生、乡土文化到乡村社会的自治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能。
  王治河(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文明借“城市化”和“发展”的名义对乡村疯狂围剿,使乡村文明濒临消亡,这种对乡村的打压反过来也造就了现代文明的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第一次启蒙导致乡村文明凋敝。应呼唤第二次启蒙,呼唤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从“尊重他者”这一核心价值观出发,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这种文明是深深根植于大地,既是对现代文明的吸纳与超越,又是对传统文明的吸纳与超越。(摘自《环球时报》 2013年5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