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沈川英时,她正准备踩三轮车去镇上的农贸市场卖自家种的番茄。或许是习惯了忙碌,停下手里的活坐下聊天时她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从当初的毛竹大棚开始,50岁的沈川英种植大棚蔬菜已有15个年头了,她也从当年的“贫困母亲”脱胎换骨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自强母亲”。
艰难创业
沈川英是平湖新仓镇大力村2组的一位普通农妇。在种大棚蔬菜前,她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在儿子5岁时,渴望通过劳动补贴家用的她,效仿同村人,在自家田里搭了两个毛竹大棚种蔬菜,边干活边照顾孩子老人。
搭起大棚的第一年,沈川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番茄、黄瓜和小南瓜,但因为没经验没技术,更缺乏对市场的把握,一年的辛苦,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还使3000多元成本打了“水漂”。
喜获丰收
困难并没有把沈川英打倒,她顶着压力,总结失败的教训,再次投入种植。这次,她不再盲目种植,一遇到问题,就向经验丰富的邻居或农技人员请教。南瓜、番茄、西瓜、莴笋……一年四季,大棚里的作物从不断档。年复一年的耕耘,沈川英种的大棚蔬菜终于给她家带来了收益。她的毛竹大棚也从两个发展到了9个,丈夫金栋明也辞去了工作回家帮忙种菜。2011年,他们拿出几万元积蓄,把毛竹大棚换成了标准化的钢管大棚。
如今,沈川英家承包的10多亩田里已经搭建了14个标准化双层膜棚和两个育秧棚,但他们从没叫过一个帮工,全靠自己的双手来耕耘。眼下,正是番茄成熟的季节。每天早上4点多,沈川英就要拉着前一天摘下来的番茄去市场叫卖,而她丈夫也在差不多时间下地干活。白天,丈夫基本都会呆在大棚里,沈川英则忙着销售。吃过晚饭,两口子还要一起去摘番茄,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多。
乐于助人
去年,沈川英家的大棚蔬菜收入近9万元。“种了15年菜,能发展到今天全靠政府的帮助。”谈起自己的创业路,沈川英感慨地说。原来,2009年平湖市开始开展“母亲援助工程”,当时,通过新仓镇妇联的牵线搭桥,沈川英在“岗村结对”中与该市农经局的巾帼文明岗结对,得到女农技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今年年初,沈川英发现刚种下一周的白瓜出现了问题。她马上给结对的农技专家打电话,两个小时后,农技专家就上门来查看了。“之后一个礼拜,他们每天都准时给我打电话,问白瓜的恢复情况。”沈川英说,幸亏有专家的帮助,才救回了这一棚白瓜。
怀着感恩的心,沈川英也开始帮助其他农户。她说:“毕竟种了这么多年菜,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和别人分享。”虽然她还是终日忙碌,但只要周围的种植户有问题请教,她总会抽出时间,热情而耐心地为他们解答、与他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