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实习生 杨怡
不久前,第十二届中国茶圣节暨两岸茶业发展论坛在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开幕,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带着“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来了,台湾南投县代理县长陈志清捧着满满一杯台湾“文化茶”也来了。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宝岛台湾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洞顶乌龙茶近百年来陪伴无数人走过悲欢岁月,亦是许多人一生钟爱的独特品味、骚人墨客灵感的源泉;径山茶文化则是径山茶的精神财富,茶圣陆羽曾隐居于径山,撰写《茶经》。
两岸的茶文化究竟会碰撞出何种火花,它能否增添茶产业发展的后劲?两岸茶农同时在思考。
“弘扬茶文化,让品茶深入人心”
“径山有水有茶还有竹,一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家,太亲切了”,台湾生活茶会会长陈秀樱深深地喜欢上了径山。
径山镇潘板中心小学茶艺队的小朋友、径山镇的茶农和台湾生活茶会、竹山茶道协会的茶艺师们开展了一场茶艺文化交流。径山茶农淳朴自然的茶技和南投鹿谷乡茶农历史悠久的茶艺让人大饱眼福,径山茶和来自台湾的八大名茶更是引得大家纷纷上前一品。
现场,孩子们带来了传统的径山茶冲泡手艺,展示了径山茶千年醇香的风采。
到场的径山茶农则展示了手工炒茶的传统技术:在一口大铁锅前,他们双手上下翻炒,技术娴熟。“我们的血液里流的就是茶水!”来自双溪龙生茶厂的盛其龙是土生土长的径山村人,他告诉记者,在径山,茶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从小就喝茶,从小就爱茶,茶是径山人迎亲探友的必需品,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台湾评茶师曾高彬和他的同事们看到盛师傅炒茶娴熟的样子,也禁不住坐下一试,“非常不一样的感觉,太棒了!”曾高彬说。
陈秀樱说,如果将径山茶比作18岁的少女,拥有阳光活泼的朝气,那么台湾茶可以说成是40岁左右的妇女,以内敛娴雅的韵味吸引众人的目光。她说,茶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更该融入生活,摈弃一些仪式,自自然然地喝茶品茶。“18岁的少女”与“40岁的妇女”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南投冻顶茶叶发展协会和余杭区径山茶行业协会签下了交流合作协议,两岸的茶农更就各自的种植经验作了交流,并就新茶品种培育、茶衍生产品、茶产业链延伸作了深层次的探讨,大家在发展茶旅游、打造更多的茶衍生产品上取得了共识。
“余杭的茶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只有通过弘扬径山茶文化,大力发展茶叶第三产业,才能让品茶深入人心。”径山茶行业协会会长唐维生已经看准了径山茶的发展方向。
合作共赢的茶产业
径山茶产业发展朝气蓬勃,据评估,其品牌价值超过10亿元,径山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饮料,而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载体和符号,成为余杭区农产品中的一张“金名片”,更作为余杭西部地区的主导型农业产业,形成了集生产、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径山茶品牌产业经济,为当地农民筑起了一条致富路,拉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余杭对外宣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投县的茶产业,已显示出其内敛娴雅的特质,正朝向多元化发展:茶与花的艺术结合、茶与音乐的餐宴、儿童茶艺、茶与书画、茶席布置、茶点创作、茶餐制作等,使茶艺文化变成一项重要的文化资产,而茶产业也成为推动南投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杭州与南投自2006年开展交流以来,双方在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台湾的茶农也多次到余杭取经。通过此次论坛系列活动的开展,两岸茶农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认同,为全面合作交流开创了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两岸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两岸茶文化一脉相承。对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弘扬的追求,是余杭径山和南投茶农的共同心愿。正如南投鹿谷乡农会推广股长林献堂说的,茶文化的主要元素是“人”,茶人的素养、内化的修为才是茶文化的根本。余杭自古人杰地灵,径山茶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融括了茶礼、茶艺、茶道、茶德等一整套的道德风尚与民俗风情,体现了余杭人不重形式、崇尚自然,朴实谦和的精神。这与南投人民所崇尚的茶文化不谋而合。
余杭区区长朱华在茶圣节上一语道出真诚,余杭愿意成为两岸茶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永久基地。今后,两岸茶文化交流合作会更多,必将为两岸茶产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