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言论

  家庭农场应多样化
  ——最近,“家庭农场”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跟风办家庭农场的趋势。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认为,未来农业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应该是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在实践中不要把家庭农场神秘化或搞什么标准化,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方式都应该多样化。
  比如,山东栖霞果农,一对夫妇全部精力都用在果园上,最多只能经营5亩规模,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可以注册为家庭农场;黑龙江的农民开着拖拉机,每个劳动力可以种300多亩粮食,一户如果有3个劳动力,这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可以达到千亩。
  农场的类型可以是专业农场,也可以是综合农场,通过建立综合性农场,可以解决农业劳动时间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为稳定就业提供保障。家庭农场多样化经营,也有助于避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农民要进城更要市民化
  ——《人民日报》载文说,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不久前结束。论坛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重申了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居民,全面放开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镇的限制。这对于那些“候鸟式”往来于城乡之间的人们来讲,是个好消息。
  长期以来农民在城里落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阻力?原因在于部分城市管理者一味“求高”的发展理念,在于与市民争利的担忧,在于对转移成本过高的担忧。但仔细想想,上述这些似乎并不构成真的难题。首先,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它的发展需要劳动力、需要服务者,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就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二,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目前只实现了就业转换,而未实现身份转换,他们的消费还有相当部分留在了农村。如果让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城,将消费全部留在城里,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显而易见。其三,如果我们允许差别化的教育体制,尽早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也并不会是个天文数字。
  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还要让农民市民化。当然,城镇化也不该是单向的,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也是城镇化的一种途径,不一定非要通过让农民进入城市来实现城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