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森
近年来,磐安县坚持将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主抓手,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强化举措、健全机制,高标准、高质量、高强度加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产业增收、设施强化、服务健全、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
坚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磐安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专门出台《关于实施一乡一品一园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每年财政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农、林、水、土等各类涉农资金4000余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了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7个特色农(林)业精品园、33个粮食生产示范畈(连片面积50亩以上)的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逐步启动和实施项目建设。
坚持项目带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磐安县围绕“提升主导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目标,通过引项目、扶项目、抓项目,以项目实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以“一乡一品一园”建设为抓手,加快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好溪流域中药材、双峰毛竹、仁川油茶等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特色农业精品园36个,新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个。启动好溪流域等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建设3个,其中玉山台地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已投入使用。二是推进配套项目实施。先后完成澄潭江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农田水利项目,新建灌区渠系27公里;累计新增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4660亩;修建农林机耕路500公里。同时,启动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3年计划投资1亿元(其中国家、省财政专项补助近5000万元),整治山塘78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余亩,新建灌区渠道111公里。
坚持要素促动,实现集约规模发展
磐安县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培育主体,推动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两区”集聚发展。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采取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网上土地流转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返租倒包等有效形式,全力推进土地规模有序流转。近3年,累计完成土地规模流转1万余亩,林地流转3.5万亩,其中今年新增土地规模流转3500亩、林地1万余亩。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借助“磐商回归”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品尚道、金土地、山之舟、杭州郝姆斯、光大等一批工商业主参与农业“两区”建设,吸纳工商资本近1.2亿元。如今年成功引进目前全国最大的干果休闲食品网络销售公司——杭州郝姆斯公司,目前已投资500万元建立了800余亩生态农产品基地;引进知名药企康恩贝集团合作建设“浙中中药材”基地,投资规模5000万元,目前已在多个方面达成初步意向。另外,还确认投资项目6个,投资额近1亿元,正在洽谈之中的项目9个。三是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7家、专业合作社273家。
坚持科技驱动,增强兴农支撑能力
以提升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磐安县通过强化引导、加大投入,完善装备设施,先后兴建了一批钢架大棚、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基地与生产服务中心,建成2个工厂化育秧中心,发展设施农业7335亩。二是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茭白秸秆和桑枝条种植食用菌、“四园一林”放养土鸡、“猪-沼-作物”农牧结合、食用菌废料再利用等四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三是推广“三新”技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经济效益。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极大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如2012年好溪流域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棚设施栽培浙贝母,平均亩产比露地栽培增加30.1%,亩均增收5400多元;新引进黑木耳露天栽培技术,每亩可种植1.2万袋,每袋成本1.5-2元,可实现产值8-10元,亩均效益达4万-5万元。
坚持创新推动,强化农业服务保障
磐安县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激发“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创新园区服务机制。按照“一个省级农业综合园区、一位首席专家,一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一位农(林)技指导员,一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一位责任农(林)技员”要求,建立分级分项目对口农技服务机制,切实强化“两区”建设技术支撑。二是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按照每千亩园区配建一个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标准,加强服务型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专业服务大户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深化银林协作机制,加快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近1.2亿元。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与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挂钩”制度,共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23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成立农村资金互助会18个,筹集互助资金490万元,累计帮助500多农户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四是创新产业发展机制。针对偏远山区年老体弱、创业“无文化、无门路、无资金”留守人员的增收致富难题,在高二乡试行“我的幸福计划”项目,引进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实施“农户种养、公司经营、合作社管理”,发展精品种养业,取得明显成效。全乡300余农户、1000多名留守人员,种植高山优质水稻700亩,养殖高效优质品种猪500余头、土鸡1.2万只,人均增收1100元。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