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听听南浔的“种粮经”

  □本报记者 袁 卫 文/摄
  本报讯 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忙季节,步入湖州市南浔区的大虹桥省级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只见大块连片的农田里麦浪滚滚,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纵横交错的水泥机耕路上行驶着一辆辆满载农资的汽车,远处的水田里,一台台翻耕机来回穿梭,清脆的蛙鸣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土地;育秧大棚内,一畦畦青绿的秧苗长势正旺,旁边,一个年处理能力2万多吨的粮食烘干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这是南浔区贯彻落实省农业厅“8810行动”的生动实践。根据规划,今年,我省将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900万亩,总产750万吨。作为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的南浔,早早地谋划起了全年粮食生产工作。该区自2010年提出建设2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目标之后,以每年建成3万亩左右的进度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底,该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52万亩。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我们荣获全国先进的‘法宝’,也是我们今后几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南浔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思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连片建设、联企经营、联合服务、联动管理。所谓连片建设,就是根据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面资源、项目和资金,把集中连片的粮食主产区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功能区。2011年,该区开始实施“一方九点”项目,即在区级层面建设一个连片1500亩以上的示范方、下辖9个乡镇各建一个连片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一方九点”项目中的1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已有8个通过省级认定。
  联企经营是南浔区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模式。在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采访时,“华金康”和“华扬”的名字被频频提及:日加工能力达800吨稻谷的浙江华金康工贸有限公司为种粮大户们提供了大量订单,免去了粮食销售的后顾之忧;而流转土地面积达7000多亩的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不仅自身粮食生产搞得红红火火,还积极开展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面积达4万多亩。南浔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联企经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加工、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资源,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力争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集种苗供应、标准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园。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浔区共有27家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每一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联合服务和联动管理是南浔区确保功能区持续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是农田出现“非粮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南浔区一方面鼓励功能区内的粮油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在功能区内积极加大科技、气象、信息等服务力度,帮助农民轻松种粮、高效种粮。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黄水荣告诉记者,田头有气象信息提示牌和病虫害监测仪,合作社隔壁就有市、区级专家坐诊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镇里和区里还有专门的农技人员与他们对口联系,“还没到插秧季节,各级专家和农技人员已经来了四五次,现在种田真的很省心。”黄水荣说,去年合作社种粮的亩均效益为270元左右,远高于功能区外的收益水平。
  为确保功能区的持续健康运行,除了完善服务,南浔区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管护机制:由区级部门抓引导、争项目,整合部门资源,加大对功能区的投入力度;乡镇一级抓建设、强管理,制定实施建后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村一级抓监督、重维护,在保护基础设施的同时,及时对受损设施进行修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