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省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粮食作物,近几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350万亩左右,总产量650万吨左右,分别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70%和80%以上。在中央、省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2011年我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列入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重点之一,2011-2012两年,我省共落实在64个单位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包括63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项目投资总额5.07亿元。通过项目建设,完善了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间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育秧、烘干中心,创建了多个高产创建示范方,推广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产业提升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
依托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以水稻产业提升项目为载体,我省着力建设了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社会化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了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项目两年共扶持龙头企业18家,专业合作社341个,补助农户20万户,带动农户25.7万户。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实施区已成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是引进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的展示基地,项目区共培训农民2020万人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了水稻产业提升实施区的示范、辐射、培训、交流作用,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推进产业设施化发展,切实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2011年,项目共新建功能区61个,其中建机耕路19.37972万米,排灌渠30.52449万米,泵站80个;新建育秧温室14.43718万平方米,智能温室5463平方米,育秧烘干用房及仓库等生产用房9.51501万平方米,作业道硬化5.45359万米,有效改善了水稻生产条件,提高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的排灌沟渠、泵站等设施投入生产后,可以经受住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的建设,有效保障了秧苗供应,减少了稻谷损失,解决了场地晾晒和劳动力缺少等问题,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2012年度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建功能区73个,育秧温室17.5930万平方米,育秧烘干用房13.23319万平方米,作业道硬化4.3161万米。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及效益
项目通过社会化服务建设,创建高产示范方,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带动了水稻增产、粮农增收。项目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稻作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了水稻产量并增加了生产效益。项目县在2011、2012年良种覆盖率达98%。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在项目建设中,各地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县建立了项目《导向目录》制度,成立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合力支持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实施有序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带动了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良好
项目功能区田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高产创建全面开展,带动我省水稻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11年,项目区千亩片示范面积达42.5万亩,示范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48公斤。同时,项目区内开展土地流转、统一机械化作业、育供秧、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全程服务,亩节本增效150元。项目完全建成后,示范区每年可增收6375万元以上,同时引导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年辐射带动面积785.9万亩,亩节本增效56.2元,增收4.4亿元以上。项目区预计增加就业人数1.6万人。
项目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明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高产创建示范片内广泛应用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技术,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提高科学施肥、施药水平,减少面源污染。2013年,我省继续将水稻产业列入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扶持重点之一,第一批项目正在组织申报,计划总投资14378.5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资金7450万元,省财政整合资金2000万元,市、县财政整合资金1580.25万元。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我省水稻机械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农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