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一年前的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正式启动。如今,试验区已满周岁,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三农”领域已渐渐享受到金融改革的红利。
春备耕来了新帮手
徐永海是乐清市虹桥镇北门村的一位农民,本来只知种瓜卖瓜,对金融改革不甚关心,然而,近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清晰了起来。
徐永海去年种西瓜赚了3万多元,今年他打算再建几个大棚扩大规模,这几天正忙着搭棚、买农资。“是农村合作银行的小额贷款卡解决了我的资金问题。”徐永海告诉记者,上月底,他看到乐清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员给村民们提供上门服务,这让曾有贷款遭拒经历的徐永海怦然心动,最终,他办理了一张小额贷款卡,无需抵押,就能随时获得5万元的贷款,“从贷款难到现在拥有贷款卡,我想,这就是金融改革带来的好处吧”。
在温州,致力于服务春备耕工作已成了银行界的一致行动。温州农信2月份启动了“春耕早行动”活动,准备为当地春备耕生产提供25亿元资金,截至2月底已发放春备耕贷款9.8亿元;在平阳,农行平阳县支行和平阳县的农村信用联社各向该县的种粮大户协会授信 2000万元,以帮助种粮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农资储备、农机更新等工作;在瑞安,农民们不仅可以用拖拉机、收割机等作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连种在田里的作物也能当成抵押物;在文成,今年1月刚刚成立的黄坦镇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刚“出生”便成了农民朋友的“金融服务员”,互助会特意安排了200万元春备耕支农资金,短短1个多月,就发放70笔贷款,共计876万元。
温州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解决春备耕所需的资金问题,他们与相关金融单位联合推出了“银农携手、支农促收”活动,计划在3年内向“百企、千社、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00亿元。根据温州“金改”的相关规划,该市的农村资金互助会已在文成、瓯海、龙湾、洞头、永嘉等地亮相,并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各乡镇和涉农街道全覆盖。同时,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信贷担保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林权、海域使用权、鸡猪、收割机、渔船等纷纷被列入了担保物的范围,农民贷款抵押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新农村建设又添助推器
这几天,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利八坑村村民王文飞有事没事都会到正在建设中的“西都锦园”工地去逛逛,“我家的两套房子分别在西都锦园的B幢408室和C幢401室。”王文飞高兴地说,明年就能住新房了!
“西都锦园”是藤桥镇的农房集聚项目,总投资4.6亿元,共有6幢楼房,涉及576户农户。作为全市11个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藤桥镇早在2011年6月就启动了“青藤家园”、“藤园景苑”、“西都锦园”、“西都景秀居”等4个一期农房改造集聚项目。藤桥镇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凯坦言,农房改造最缺的就是资金,该镇的农房集聚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多亏了建行温州分行的新农村建设贷款。去年,该行面向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城中村等推出了这个新的金融产品,藤桥镇获得了该行总额达3亿元的授信,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温州市各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建行温州分行推出了“城乡合”新农村建设贷款、新农村个人支农贷款、新农村个人住房贷款等产品;农行温州分行则推出了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等12项“三农”特色产品,并优化修订了小城镇综合改造建设贷款等10项产品;温州农信则在大力服务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一村一机”工程,加大自动取款机、POS机等助农终端分布的广度和密度,还在偏远山区设立了1500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大大方便了农民的金融活动。“一年来,温州金融改革的成效尽管与人们的期望值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肯定会逐渐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温州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温州农信各项贷款余额904.1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39.45亿元,占比高达70.72%;而截至今年1月底,温州境内的6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67.15亿元,其中“三农”经济贷款46.26亿元,占比达69%,这两组数字,都说明了温州的金融改革,正在越来越多地惠及“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