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乡村美食/□吴顺荣

青团子和麦芽塌饼

  清明节临近,市面上的青团子和麦芽塌饼又时兴起来。
  在那勉强可以温饱的年代,在孩子眼里,过清明节既是一件悲凉的事,又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被大人拉着去祭祖扫墓,心里难免有些伤感,但可以吃到青团子或麦芽塌饼,孩子们又充满期待。每年清明前夕,继母总是把糯米和粳米按五五比例混合,淘净晾干,然后在石磨上磨成米粉。草头是现成的,是上年就腌在甏里的南瓜叶子。做青团子时,继母先把米粉倒入一只缸盆里,放进煮烂的南瓜叶子,加水搅拌,反复团揉。粉揉好后,每次抓下一小块,搓成圆团,用右手一捏,就成了一个扁圆形、凹凸状的青团子。每做一个,继母随手将它们一个个竖着放在蒸架上,挤挤挨挨地围成一圈又一圈。现在的青团,一般里边要放馅,有芝麻馅,有赤豆沙或黄豆沙馅等,但在我的记忆里,家里当时做的青团子都没有馅,所以叫青粑粑。这青粑粑由于是用南瓜叶子做草头,蒸熟后不会变色,更显得油绿碧青,吃起来糯韧绵软,清香可口。
  麦芽塌饼,是清明节时的又一种食俗,在我的老家,也将它作为立夏的美食。麦芽塌饼的制作要比青团子复杂一些。开春后,首先需把大麦或小麦放进清水中浸泡一整天,然后沥干水分,放在团匾里盖上干净的稻草发芽,并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待麦的胚芽露出点点白星时,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备用。做麦芽塌饼的关键是米粉和麦芽粉的比例要适中,麦芽粉放少了,饼“塌”不下来,吃起来有硬硬的感觉,甜度也不够;放多了,饼“塌”得过分了,成不了形,用手拿都拿不起。但这些都难不倒继母,每年的塌饼都做得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豆沙馅的麦芽塌饼在铁锅里煎熟后,放进一只只瓷盆内,清香扑鼻,十分诱人。
  我吃着青团子和麦芽塌饼从农村一路走到城市,而继母却一年比一年老去,偶有空闲,我总不忘去看看继母,偶尔也带上一盒青团子,尽管不像她亲手做的那样原汁原味,但我希望她依旧像以前那样喜欢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