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消费

三种网购不良习惯当戒

  某市工商部门近日发布的网购消费者消费调查结果显示,90.3%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缺少相应的维权知识,其不良购物习惯容易导致权益受损。消费者在网购时除了尽量了解相关服务信息避免上当受骗,还应戒掉三种不良习惯。
未读协议就成交
  在72名被调查者中,有58名消费者表示“从未仔细阅读交易网站的会员协议等合同条款”,其中37名消费者表示“很少仔细阅读商品或团购活动的细则”。
  赵先生就曾因“操作熟练”而吃亏。他在某综合团购平台,找到一件超低折扣的品牌音响,点击“购买时”,页面跳转到一家团购网站的会员注册界面。眼看打折音响所剩无几,赵先生还没细看网站的会员协议,就提交资料完成付款。货到后,赵先生发现音响外壳粗糙,有仿冒嫌疑。他按照一般团购网站的退货程序,首先联系购物网站,对方却出示了“本网站不承担因货品质量和运输环节产生的相关责任”和“消费者应与活动发起人商定退款、退货事宜,本网站仅根据活动发起人要求予以执行”两项会员条款。也就是说,根据协议赵先生只能联系经销商退款。团购活动已结束,商家面对退款要求反应冷淡。
  据了解,在网购时,消费者很少能认真阅读会员协议等合同条款。为了阻碍阅读,一些团购网站还故意使用冗长、复杂的会员协议。“不经通知自行停止服务和取消订单”、“商品只换不退”、“网站承担责任不超过商品价值”等条款,都是常见的预设陷阱。
细节不清忙付款
  在调查中,有17名消费者承认“经常仅根据商品图片来推断商品质量”。尽管有63名消费者能够经常性地保存同商家的网上对话,但其中仅有19名表示能按时保存每次购物的网页宣传内容。
  含糊的表述和经过特殊处理的图片,常令消费者陷入误区。消费者柳女士在网上团购了一款“三人分享”的三色蛋糕券,可到实体店领取时,才发现比预想的尺寸小了至少三成。经过一番比对,柳女士发现图片是实物拍摄不假,但作为参照物的纸碟却是特制的“迷你款”,而商家又没有标明实际尺寸,因此她无法申请退款。
  无独有偶,消费者段先生也在调查中反映了自己的遭遇。段先生在一家网络交易平台看中了一款“神火超亮户外手电”,以为是市场上较知名的神火牌产品,很快便付了款,可到手才发现是仿冒品。对此,店家事后称宣传语中的“神火”只是用来形容手电的亮度,并非手电品牌,而段先生向交易平台投诉,也因为证据不足被拒绝受理。
  盗用正品图片和利用文字游戏打擦边球来销售仿冒商品,以及利用拍摄角度和图片处理技术制造的视觉陷阱,常令消费者拿不到有利的维权证据。对此,消费者要向卖家详细询问商品细节,并长期保存通讯软件中的对话记录。
到货长期不使用
  尽管调查对象都能坚持当场验货,但其中近半数消费者表示,曾出现商品到货后一个月不曾使用的情况。
  网友“elva”是一位制作并销售木质手串的淘宝店主,常常网购各类原材料。一次,她在一家网店发现了大量价格公道的花梨木边角料,便一次性订购50公斤,到货后还简单查验了木料质量和重量。可过了3个月,她想用这批原料制作手链时,却发现货箱底层夹杂了重量约有8公斤的不知名硬杂木。由于超过了进货网店约定的退换货期限,又无法证明原始货品质量,她只能就此作罢。
  针对网购商品因价格低廉引发消费者盲目消费的情况,消费者在网购大宗商品特别是散装、裸装食品时,一定要在交易网站规定的退换货期限前,试用或者食用,同时应注意适量购买,理性消费。
王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