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陈鎏琰 文/摄
眼下我省不少地方已进入早稻浸种、育秧阶段,一幅粮食生产的火热图景也已逐步显现。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专业合作社今年做了哪些准备,打算如何大干一场?日前,记者前往金华、衢州等地的合作社了解情况。
万事俱备,只等时辰到
当记者来到东阳市荷生粮食专业合作社时,理事长郭荷生正忙着调试自动化育秧播种机器,“马上就要育秧了,要先检查下设备有没问题,免得到时候‘罢工’。”在合作社的玻璃温室育秧大棚外,记者看到,育苗基质、育苗盘、育秧有机土等都已到位,“半个月前我就开始准备了,现在已经储备了700公斤种子,可谓万事俱备,气温一到就可以开工育秧啦。”郭荷生说。
郭荷生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的早稻种植面积有800亩,比去年略有增加。“这两年种早稻效益还是不错的,去年亩产都有500公斤左右,社员们种植早稻积极性可高了。”郭荷生说,高效益全靠了良种和良技的推广,“我们种的是金华的主推品种‘中早39’,此外,合作社完善的农机设备也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在合作社的基地里,记者看到3台烘干机、2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已经调试到位,整装待发,“现在种粮政策好啊,光补贴就有一大堆。”郭荷生给记者细细数来:按照每亩算,大户直补55元,良种15元,农资综合补贴60元,统防统治补贴40元,机插补贴40元,集中育秧补贴30元,“有这么多政策扶持,咱能不把粮食种好么!”郭荷生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农机设备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种粮效益。今年,合作社的育秧中心已经建成,不用再担心天气不好烂秧的问题了,现在育秧中心季供秧能力达到2000亩,不但可以满足合作社社员的种植需求,还可以提供给附近的农户。“有了政策的扶持,加上科技的进步,今年我一定要和社员一起,把早稻种好,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让社员增产增收。”郭荷生信心满满地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社会化服务有了“根据地”
3月13日,记者来到衢州市衢江区东湖畈村时,衢江区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红卫正在仓库忙着卸载买来的水稻育秧有机土,“今年合作社要种1600亩早稻,再加上提供周边乡镇的早稻秧苗,我的育秧中心一共要育3000亩早稻秧苗,所以我特意买了近50吨水稻育秧有机土,不然肯定不够。”杨红卫边指挥工人边对记者说。
2008年,杨红卫牵头组建了合作社,并在第二年创建了“一村一社一卡”为主线的“东湖模式”,全力推进粮食种植社会化服务。他在当地开展的流转托管、全程代理、部分托管的种粮服务模式,社员和农民广泛接受,当年的服务面积就达到3000余亩。“社员只要缴纳最高每亩280元的服务费,即可享受水稻生产的全程代理服务。”杨红卫说,这一模式的推广,使得当地种粮收益每亩达到600元,东湖村仅种植早稻就增收近50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去年,为了更好地为农户服务,一个集育秧、烘干、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机维修为一体的农业服务中心在东湖畈村村口“拔地而起”。杨红卫告诉记者,这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农业服务中心不但有育秧中心,还能进行农机服务,“这里光高速插秧机就有10多台!”
说起今年的早稻种植前景,杨红卫自信地说:“去年我们合作社推广了早稻新品种‘甬鲜15’,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让合作社的社员赚了不少,今年合作社117户社员有70%都准备继续种植这个品种早稻。”所以他准备了1万多公斤种子、近60吨化肥,“就等着时候一到卷起袖子大干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