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陈鎏琰 文/摄
三月好风光,农民备耕忙。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浙江田野上一派忙碌景象。在这个美好的季节,种粮大户们是如何规划种粮的?他们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准备好了吗?农机检修完了吗?对种粮还有哪些期盼和需求?这几天,记者专门到了绍兴、金华、台州、衢州等地,走基层,下田野,倾听农民朋友的种粮心声。
农资准备妥当,缺的就是人手
人物名片:
厉高中 种粮大户、上虞市三丰富硒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近日,记者来到了上虞市三丰富硒粮油专业合作社,见到了种粮大户厉高中,这两天,他正忙着把几亩温室秧田进行翻耕。“今年我要种800亩早稻,现在种子、化肥等农资都已准备妥当,这几天就要开始早稻种子浸种和育秧了。”厉高中说道。
厉高中从1996年就开始种粮,如今已是个承包近千亩粮田的省农村科技示范户、国家级优秀种粮大户。“刚开始种了150多亩地,最多时需要100多人。而现在800亩地,农忙时节也只需要20人来操作管理,主要是农业机械帮了大忙。”厉高中说,现在从育种、播种再到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只有脱粒后装袋的谷还需人工背上运输车。在厉高中的农机仓库里,各种农业机械一应俱全,4台收割机,3台耕田机,8台高速插秧机,10台大型植保机械,3台烘干机……今年,厉高中还计划新增2台高速插秧机。
做了那么多年的种粮大户,有丰收的喜悦,也有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土地流转费用增加了,人工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厉高中说。“像如今,我要请些工人干活,每天的工资一般都要200元左右,而到了双夏农忙时节,更是连人都请不到。”他坦言,虽然现在种粮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毕竟还是需要有人来操作,他就盼着以后能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来。
良种已经选好,希望更多扶持
人物名片:
杨娇阳 种粮大户、天台县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今年的备耕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下个月就要开始大忙了。”3月12日,记者在天台县平桥镇后蒋村见到了大学生种粮大户杨娇阳,经过春节短时间的休整,这个“80后”女生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冲刺。“中央一号文件说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这让我很受鼓舞,今年我准备种植1400亩水稻。”杨娇阳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已经和当地的种子公司预订好了所需的种子,并订购了化肥等农资。“今年除了继续种‘甬优9号’和‘甬优12’外,我还打算试种另外两个甬优系列品种,这些品种的亩产量很不错,这几天还要抓紧检修农机设备,打算更换一台拖拉机,有几台插秧机的零件也需要再检修一下。”杨娇阳说。
对于春耕生产,种了多年粮食的杨娇阳心中也有自己的期盼,“首先是希望土地承包款能相对稳定些,对于种粮大户,希望国家能在土地承包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杨娇阳告诉记者,去年底,她在白鹤镇承包的600多亩地到期了,可在续包时却遇到了困难。“现在我们这里承包土地种植西瓜、葡萄已经相当普遍,种这些经济作物的承包价肯定比种粮的承包价高,农户看重的是承包价多少,5年前我承包时每亩地只要200元,现在已经提高到450元了,但仍有不少农户不愿出租。”
同时,柴油价格越涨越高也让杨娇阳感到压力很大。“机械化种粮提高了效益,但是柴油太贵了,去年一年,光柴油就花去12万元,虽然农资综合直补里包含了柴油补贴,但都是直接进了农户的邮政绿卡,我们种粮大户拿不到手。”杨娇阳告诉记者,此外,人工成本高、种粮队伍老龄化也让她伤透脑筋,“帮我做农活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真希望国家能鼓励、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农门。”杨娇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