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好时节。我国植树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时就有些有识之士非常重视植树,并因此留下了很多轶闻趣事。
西周有位名将沙其俊,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栽好一株杨树。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令其栽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形式延续了很久。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卖车轱辘的钱就够孩子的结婚费用了。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他治病救人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的病人在他家周围栽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此后,“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唐朝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遍拉萨大昭寺周围。岁月流转,柳树苗长成婆娑的柳树林。文成公主看到婀娜的柳枝迎风飞扬,就好像回到了绿树成荫的故乡。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青春年少的时候在江西省吉安县固江乡古侯城书院读书。为了表达将来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他在书院共植下5株柏树,其中一株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植,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株柏树不仅全部成活,而且长得格外苍翠,尤其倒植的那株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株柏树被大火焚毁,如今只留下了两株柏树遒劲挺拔在书院门口。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阳春三月,仿效古人栽几棵树,不为留下轶闻趣事,只为净化环境美化家园! 雷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