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全省畜牧兽医工作视频会议要求

咬定“三保”不动摇 率先实现现代化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2月25日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业发展要咬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稳定在80%左右,努力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会议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畜牧兽医工作的重点,是按照省农业厅实施“8810行动计划”要求,着力研究和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挖掘保供增收潜力,强化产业安全保障。
  首先要在现代化建设上争率先。推动我省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在促进产业融合中争率先。促进产业融合,不是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合理机制进行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各地要加大引导推进的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培育新型畜牧合作主体200家。要在推进生态建设中争率先。我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做法与经验可圈可点。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形成共识,坚定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和决心,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促进畜牧业“入园”、“进山”,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养殖权流转,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农场。要在加快科技创新中争率先。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驱动来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畜牧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业、饲料设施装备和防疫技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种畜禽核心企业3-5家。要在推动机制创新中争率先。进一步细化政策、落实措施,将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量化到个人,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落实、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其次要在保供增收上求作为。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要优布局。按照“西进东扩”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优化畜牧产业的区域布局。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畜产品自给率保持在80%左右。二是要调结构。在稳步发展生猪、大力发展家禽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草食动物、精品畜牧业和畜禽种业。力争到“十二五”末,畜禽种业产值超过40亿元。三是要挖潜力。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设施化、良种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出栏生猪占总量65%以上,基本完成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养殖场的设施化改造。
  第三要在保安全上抓落实。畜牧业安全事关公共卫生、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态安全,事关民生。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必须认真剖析当前影响畜牧业安全生产的障碍因子,查找隐患,寻找对策。一要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努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二要落实安全责任。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畜产品加工经营等单位是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教育等手段予以强化落实。探索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质量承诺、产品准出、“黑名单”等工作制度,强化源头管理,探索建立全程监管机制。三要健全保障体系。畜牧兽医队伍是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要通过知识更新培训、技能大比武、案件评查、警示教育等多种手段,不断增强系统能力,切实提高履职水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