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年创建100个万亩高产示范区、300个千亩高产示范片;推广水稻机插260万亩,力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900万亩以上、总产75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950万亩和800万吨。(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二、扎实推进“两区”建设,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全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0个。
三、稳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新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150家、规范化合作社1000家。“阳光工程”培训农民2万名,培育科技示范户4.5万户,引进从事农业大学生1000人以上。
四、强化技术装备应用,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推广,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整合“三农六方”等科技力量,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实施“0406”计划、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着力推进农作物和畜禽种业自主创新。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档次
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50个、绿色食品130个、“三品”产地面积80万亩,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0个以上,农业标准化覆盖率56%以上;省级抽检农产品10000批次以上,合格率97%以上。
六、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年新完成耕地地力提升55万亩。新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5个、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各20个,建成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2万亩。实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40个,新增各类型沼气工程池容10万立方米,新增沼气用户1万户、畜禽排泄物收集中心20个。
七、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维护农业公共安全
加快建立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为主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强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监测,严格调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检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八、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加快培育各类服务主体,按照“多功能、一体化”和“3+X”服务功能要求,建设300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示范性中心100个。
九、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多元社会化服务,通过节本增效增加收入。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创办农业实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开展农业吉尼斯纪录创建等活动,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培育农业创业主体,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保障农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财产性收入。
十、深化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潜力
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确权登记,强化承包权的物权功能。鼓励采用统租倒包、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组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集聚利用,新增土地流转30万亩以上。坚持一手抓查漏补缺、一手抓提升完善,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系建设规范化水平。新认定“三资”管理规范化县10个,完成1万个村社的审计和财务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