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徐琳
本报讯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民生水平全面提升……2月22日上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2012年和过去五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
会议指出,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大力推进理念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基本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全省总体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2012年,浙江“三农”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好态势,突出了“稳、美、富、创”的特点。“稳”,即现代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粮食总产157亿斤,亩产417公斤,水稻高产创建亩产突破1000公斤,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美”,即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89%行政村得到整治,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各地涌现。“富”,即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实际增长8.8%,连续28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创”,即农村改革试验稳步开展,12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启动,继温州市获批国家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后,丽水市获批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扶贫改革”试验区。
过去五年里,浙江“三农”发展处于又一个“黄金期”。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农业“两区”建设全面推进,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7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6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成长,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4.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个。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覆盖88%乡镇。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
农村整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行政村整治率达到89%,省级中心村建成377个,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完成153.7万户。行政村等级公路“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等目标全面实现。
农民收入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9年登上万元台阶,年均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至2.37∶1。“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如期完成,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6260元,79.4%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80元/月,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82.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4200元/年,扶贫开发标准提高至4600元。所有县建成至少一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体制机制创新整体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全面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金融体制、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创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建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
面对这样喜人的成绩,会议要求各地必须遵循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和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力度,持之以恒地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