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在寸土寸金的浙江,用地难目前已成为大多数地方发展畜禽养殖业的首要难题。尽管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省农业厅和国土资源厅等都联合下发过落实畜禽养殖用地的相关文件,但这些扶持举措一到部分地区就仿佛被冻结了,坚冰难破。记者日前欣喜地听到,丽水市莲都区在破解畜牧用地这个老大难问题上有了突破,且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利器”去破开这块“坚冰”的。
抓住机遇破难题
近年来,莲都区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区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户)424家,2012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7.17%。
但随着该区畜牧业从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畜牧用地分布和可供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来,该区因丽水旧机场改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高溪低丘缓坡区块开发和瓯江沿线易洪易涝地区搬迁等项目,需要搬迁的养殖场有176家,这些养殖场大多用地无着落,有的不得不搬到临近县市去,对该区的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2年,莲都区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开发试点县(区),省政府允许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适当调整。该区紧紧抓住这次契机,组织发改、农业(畜牧)、国土、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全面开展了《莲都区畜牧用地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由区发改局和农业局联合印发。
亦繁亦简做规划
据莲都区副区长俞丽威介绍,在调查摸清全区畜牧用地现有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该区以莲都区“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2020年莲都区畜牧业发展目标、环境承载量和浙江省统一的畜禽个体占地面积为规划参照指标,结合今后一段时间养殖用地需求编制成《规划》。《规划》新增了21处畜牧用地区块,总面积1220亩,加上目前利用的1215亩,基本能满足到2020年全区的畜禽养殖用地需求。
在养殖布局方面,该《规划》根据地域实际,规划了生猪产业带、草食动物产业带、禽类产业带,提出了主推畜禽品种、适度规模科学养殖模式和保障措施。
说它繁,是因为这些地块在最终落实前,农业、国土等部门要对每一块地块进行多次现场勘察和充分论证,要考虑产业的布局要求、动物防疫条件的选址要求、环保要求以及该区块土地利用总体要求等众多因素,每一块土地、每一条边界在敲定之前,都有大量的调查论证工作。说它简,是因为当最后这份《规划》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地在哪里,边上是什么情况,政府鼓励养什么等养殖户关心的问题,都一目了然。
按图索骥养畜禽
“难,真的很难!我看上的人家说另有用途,人家肯给的我觉得不合适,已经折腾一年多了。好在现在有《规划》了,有关部门已经在帮我协调了。”听说浙江绿园禽业有限公司有可能是该《规划》实施的第一个受益者,记者找到该公司董事长应林翠打探情况。这位干练的女企业家快人快语,听说记者采访意图后,一番苦水就像竹筒倒豆子般倾泻而出。听得出,尽管曾经万般无奈,但现在总算有所希望了。
“绿园禽业”是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这家年产值过亿元的畜牧企业是莲都区乃至丽水市畜牧业发展的龙头老大之一。该公司原来的养鸡场因为建设九龙国家湿地公园需要选址另建,但找寻了一年多,土地一直无法落实,导致该公司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一再落空。
莲都区农业局局长潘金发说,当前当地畜牧业发展主要有“五大难”:招商引资落实难、畜牧用地调整难、相关部门支持难、抗台防汛避险难、健康持续发展难。就拿防汛抗台来说,该区不少养殖场分布在瓯江两岸地势低洼地带,每到台汛期,他们就为这些养殖场忙得团团转,不得已时还经常要采取“舍猪保人”的举措,但让这些养殖场搬迁,又实在没有地方;又比如畜牧业招商引资,他们好不容易花大力气说服客商来投资了,最后项目却无处落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商异地投资。现在有了这份《规划》,这些问题基本能迎刃而解了。21块地中有不少是连片成规模的,适合发展规模养殖,连片100亩以上的有4处,最大一处达300亩,以后再不用担心项目引得进来、落不了地了。
据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局长李如林介绍,该《规划》已列入《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具有权威性。今后该区养殖户发展养殖需要用地的,只要是列入《规划》的区块,养殖户都可以自由申请,经农业部门审核,国土部门备案,办好相关手续,就能合理、合法、放心、大胆地搞养殖了,再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用地手续不完善而担惊受怕,这对保护养殖户合法权益,促进该区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