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人间真、善、美的代名词,就连我们中华民族“华夏”的称谓,也是源于花卉的美好。华是花的古字,《说文解字》中说:“开花,谓之华”;《礼记·檀弓》注:“五色为之夏”。华夏,即五色花朵的意思;中华,乃中国遍地是鲜花也。
花是美好的象征
中国民间很早就利用花卉馈赠、佩带和装饰。《周礼》中有“诸侯执薰,大夫执兰”的记载;《诗经》中就有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
杭州种植桂花,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诗人宋之问有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而当时长安城内,已经出现一年一度各界赏花的盛况。到了宋代,花卉生产就已初步规模化和商业化了。农历二月半是杭州人赏花、买花的日子,称花朝节。一清早大家群集上天竺观音会去买花。西湖边少年宫附近有一个地方称为西马塍,湖墅有个东马塍,东西马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种花之所,相传花卉的温室栽培技术,就是南宋时期东西马塍的花农发明的,当时称为唐花术。那时杭城有民谚道:“春赏牡丹夏观荷,秋有金桂凤尾菊。待到寒冬看腊梅,一年四季花不绝。”说出了杭城花市的繁华,也道出了杭州人热爱生活、追求环境优美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传统。
到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重拾养花送花爱好,春日看桃,夏日赏荷,秋日闻桂,冬日叹梅,玫瑰送情人,康乃馨送父母,百合送给新婚夫妇,兰花送师长,几乎约定俗成。现在还把少年儿童比喻为祖国的花朵,将青春期比为花样年华,把纯情少女喻为如花似玉,将美丽娇艳拟作花容月貌,用花好月圆比喻家庭之美满幸福,以鸟语花香形容环境之优美,用春华秋实寓耕耘之收获。
花跟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花是寄情寓意的精神寄托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志士把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寄寓花中,借花比喻和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纪念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有作为的英才,并通过花草的人格化架起人与人感情交流的桥梁。
淘渊明的“采菊东篱”,杜甫的“感时溅泪”,叶绍翁的“红杏出墙”,林逋的“梅妻鹤子”,无不脍炙人口。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流传。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被誉为千古绝唱。
屈原笔下,兰花和菊花是纯洁、美好的象征;刘禹锡的诗中,牡丹是富贵、吉祥的化身;周敦颐的文中,莲花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污的代表。在古往今来的诗人心中,花已幻化成了流动的思想,飞逝的年华,承载了人类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和美好祝愿。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起,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恃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牡丹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的无私奉献的美德。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有一次远游讲经,在临行前嘱咐弟子们,一定要看护好寺院里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得非常周到。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和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云游回来,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慧宗禅师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反而淡淡一笑。他宽慰弟子们说:“不要紧,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