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插秧环节是水稻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时间最宝贵的环节,油菜生产对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十分敏感,提升这两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成为近年来我省农机化事业中的重要课题。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依托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在省内多地的实施,围绕关键农时和水稻育插秧、油菜机收等重点机械化生产环节,全力推进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成效明显。
加大扶持,示范效应明显
去年,我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项目在临安、武义、永康、龙游、建德、长兴和开化等7个县(市)实施,共建立项目实施示范点35个,投入资金840.7万元,新建育秧温室钢架大棚5座合计1470平方米,新增插秧机45台、育秧流水线15条、秧盘30.7万只。
项目实施点在2012年机插水稻3.15万亩,亩均增产40.5公斤、节本67.7元,节本增效856.9万元。在项目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下,7个实施县(市)共建成育插秧示范点106个,全年机插水稻96.7万亩。
在仙居、江山实施的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共建立6个示范点,投入资金93.4万元,新增油菜直播机3台、开沟机20台、油菜收割机7台。当年完成油菜机直播面积2039亩、油菜机收面积2028亩,亩均增产4.2公斤、节本162.7元,节本增效46.7万元。同时,带动2个县(市)共完成油菜机直播面积5.32万亩、油菜机收1.44万亩。
示范项目的实施,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种植粮油作物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农田抛荒问题,提高了大田复种指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示范项目不仅探索确定了适合本省的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等技术路线,而且带动了全省水稻种植、油菜收获机械化进程。2012年全省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44.7万亩,比上年增加20.3万亩,机插率达到19.6%。油菜机收面积由2007年的2.76万亩提高到2012年的23.5万亩,机收率达9.4%。
重在服务,提升技术水平
在示范项目建设中,我省各实施地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及机具操作、维修保养等技能培训。7个水稻示范项目实施县(市)共为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社员等举办育插秧技术、插秧机操作及维修保养、大田管理技术等培训班31期,培训技术人员274名、农机手1580名,印发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2万余份。两个油菜示范项目实施县(市)共举办油菜机械直播、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等培训班8期,培训技术人员79名、农民机手516名,印发技术宣传资料1900份。
为扩大技术辐射面,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等技术,各地还举办了多达35场的现场会、演示会。同时,发挥各地首席农机专家、农机技术指导员作用,为项目示范点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油菜机收技术的农民、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挂联指导服务。在水稻育秧、插秧、管理和油菜播种、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和季节,由示范点所在地乡镇的责任农技(农机)员负责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
加快推广,仍需多方给力
示范项目的实施,在加快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水稻机插技术在普及应用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插秧机生产企业及销售企业的服务力量、配件供应不足,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有关人士表示,我省要进一步加大水稻机插示范点建设力度,加快引导组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督促生产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和配件供应,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和应用,实现农机农艺真正融合。
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近年来在我省逐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但从目前情况看,油菜种植无论是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还是施肥习惯方面都难以与机械性能相匹配。油菜上下成熟时间的不一致,极大影响了机收的质量和效率。
有关专家表示,我省需要在油菜品种的选育、改良、高产栽培技术等试验过程中,进行收获机械的试验示范,尽早培育出适合机械化作业油菜品种和株型,探索适合于我省油菜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形成油菜机械化生产成套农艺技术规范和农机作业规程。同时,有必要加强技术开发,突破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存在的瓶颈,引导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实现我省油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与机械化。
蒋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