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嵊州市金庭镇后山村的绍兴市金庭炒货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竺金枝忙碌地指挥着几辆满载炒货的大卡车进进出出。“凭着多年的诚信经营,每到年关都有老顾客上门订货,我们的炒货很受大家欢迎。”竺金枝笑吟吟地说。
在炒货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是什么让金庭炒货长盛不衰呢?把道德文化融入农产品,打造诚信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基地,与竺金枝的交谈中,渐渐地明晰了答案。
竺金枝告诉笔者,她是公司的第二代经营者。1983年,父亲竺孟尧租下村里的茶厂,开始代加工炒货。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但1996年下半年,炒货行业整体疲软,金庭炒货同样受到冲击,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恰巧此时,该与原料瓜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要到了,竺孟尧咬咬牙,向银行贷款10万元,并向私人借了40万元,赶在期限前把款汇了过去。这样一来,虽然多出了不少利息,却给原料供应商留下了金庭炒货守信的深刻印象。此后,只要金庭炒货厂要货,该客商一律先发货后付钱,且价格优惠。
“诚信经营有利于打响金庭炒货的地域品牌,我们作为生产主体也是受益者。”父亲的诚信经营让竺金枝耳濡目染。夫妻俩接手金庭炒货后,先后开发出了南瓜子、香榧、山核桃、番薯片等系列炒货,品种达到20多个。
为保证货源,公司除在本地和江西等地承包土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外,还通过订单农业这一方式,以保护价收购周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建立了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嵊州市金庭、北漳一带山地较多,农户们有在山上种植小花生和番薯的传统,但农副产品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有时还出现卖难问题。金庭炒货厂随市价收购农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好的农产品,如果不能诚信经营的话,永远没有市场;有了‘诚信’标签,农产品的销售形势就大不同了。”竺金枝的一句话得到了现实的印证。近几年,金庭炒货推出的系列礼品装炒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成为节日招待客人的日常礼品。
赵 静